首页 > 2020第17期 > 规划广角 > 新中国城市扩张与更新的制度逻辑解析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新中国城市扩张与更新的制度逻辑解析 |
规划师杂志社 2021-01-04 16:40:34 |
|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体制、土地财政、政策创新”等不同阶段。基于跨学科视角,透过“发展权、信用融资、开发外部性”3 条线索,可从土地制度演进中一窥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我国城市面临着以存量更新为主流的发展前景,当前的城市治理模式尚无法全方位回应“灵活配置土地发展权、合理利用土地信用融资、积极协调土地开发外部性”的诉求,建议采用“推广城市更新单元、建设保障性住房、创新外部性内化途径”等制度优化策略。 [ 关键词] 城市制度;城市更新;发展权;信用融资;外部性 [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7-0077-06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 引文格式] 李晋轩,曾鹏.新中国城市扩张与更新的制度逻辑解析[J].规划师,2020(17):77-82,98.
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聚居形式,城市起源于农业社会的定居生活。数千年来,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再转向“信息社会”,城市的核心职能从“交易”转向“生产”再转向“服务和创新”,带来城市中不断循环发生的扩张与更新。 我国城市也时刻经历着类似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古代,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屡次重建,承载着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近现代,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历史,导致我国城市在东西方营城理念的冲突下呈现出“嫁接型规划、跳跃式发展”等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从1949年的约0.2万平方公里一路飙升到2017年的14.6万平方公里,其间有大量城区先后经历了重建与再开发。 针对以上现象,一些学者尝试从人口增长、产业发展、规划导控等视角进行解析,对我国城市扩张与更新背后的逻辑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笔者认为,或许制度演进是理解新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线索。围绕这一判断,本文从“发展权、信用融资、开发外部性”3个角度展开论证。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