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基于国际经验及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现状问题,从保护强度、资源特点和功能定位等多视角提出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建立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国家公园主体地位及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等建议。
[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分类;国家公园; 构建方案
[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5-0005-08 [ 中图分类号]TU981 [ 文献标识码]A
[ 引文格式] 陈耀华,焦梦菲.我国自然保护地分类研究综述与思考[J].规划师,2020(15):5-12.
我国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0000余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4208 处,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各类自然保护地都是按照不同资源要素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仅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就涉及国土、环保、林业和海洋等诸多部门,呈现“九龙治水”的分散局面。此外,不同部门在同一自然保护地重复挂牌,各自的范围、界址又不尽相同,且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地理空间交叉重叠,加之行政区划分割自然区域等诸多限制条件,使自然保护地呈现破碎。马童慧等人研究发现,在其研究的我国70%的自然保护地中,有近18%的自然保护地涉及空间重叠,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重叠现象比省( 市、县) 级更为严重,涉及空间重叠的数目占其总数的22%。金英等人统计得出,在我国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叉重叠的有41个,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数的16.8%;与国家森林公园交叉重叠的有119个,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数的48.8%。
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保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
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各类保护地的体制,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等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2017年9月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提出了新时期“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引发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基于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发展和分类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分类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