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第14期 > 规划广角 > 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解析与规划刍议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解析与规划刍议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0-19 17:25:03 |
|
[ 摘 要] 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文章通过辨析当前三种公共设施空间配置模式,厘清了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内涵,进一步梳理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体系,指出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要点和原则在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并从“目标人群分析、公共场所兼容、空间规划落实、部门协同治理”着手构建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策略与方法。希望通过对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探索,全面提升城市人本关怀“温度”。
[ 关键词] 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场所;内涵解析;分类体系;规划策略 [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4-0017-07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 引文格式] 徐家明,王鹏,雷诚.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解析与规划刍议[J].规划师,2020(14):17-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形成了独立用地和联合建设两种主流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前者由政府主导,强调宏观城市层面、标准化配置的社会性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如中小学、医院和文体中心等独立用地设施,更关注空间分布公平与布局均衡;后者多为微观社区层面的属地服务设施供给,其多元的服务与完善的功能是保障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设施配置从关注单一量化指标控制向强调以人为本、切合使用者需求转变。近年来,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例如,为满足人们多样化交通需求,依托教育、运动、交通和卫生等公共建筑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为实现“门对门”高品质公交服务,将首末站设置于商业办公、教育医疗和文体娱乐等公共场所;为更好地满足母婴出行活动需求,探讨母乳哺育设施在商场、经营性娱乐场所和文体教育场所等公共场所内的配建效果;从数量( 人口、用地、交通)与质量( 不同人群使用偏好) 入手,探讨公共厕所在商业、交通、绿地等场所内的设置要求。同时,在多领域交叉研究中,依托公共场所建设的附属式设施供给作为第三种配置模式,内涵和特征逐步清晰化。
相比城市级、独立占地的设施,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体量小、种类多,极易被忽视。例如,母乳哺育设施仅仅需要10m2,但实际供给却极度匮乏,由此导致“公共汽车哺乳、地铁哺乳”等事件屡见不鲜①,引发学者对这类“客观有需求但难以独立建设、需依附其他场所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关注。因此,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是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有必要对其内涵、类型和配置方式展开深入探讨。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