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品鉴析】《云南省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探讨
[2024/10/12]
|
摘 要《云南省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针对传统消防专项规划存在的时间协同问题、空间协同问题和数据协调问题,以加强规划协同、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强化规划实施监督为目标,从“省+州(市)+县(市、区)”3个层次提出技术指引,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乡村地区、“四名一文一传”、产业园区、重要河流和旅游景区等区域的消防规划... |
 |
|
 |
【系列专版】短距离交通遗产的适应性价值评价及实践 ——以福建宁德白鹤岭古驿道为例
[2024/10/11]
|
摘 要短距离交通遗产分布广泛且所处环境复杂,挖掘其适应地方发展的特殊价值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利用,对促进交通遗产保护与在地发展有积极作用。在交通遗产分类的基础上,分析短距离交通遗产的特点,构建短距离交通遗产的适应性价值评价模型,选取福建宁德白鹤岭古驿道为研究对象,从多维度评价古驿道整体与分段的适应性价值,并分析适... |
 |
|
 |
【系列专版】山海地区历史文化名镇整体性保护思路与实践——以福建省漳州市铜陵镇为例
[2024/10/11]
|
摘 要山海地区具有背山向海的独特空间资源,其历史文化名镇更需结合山水特征和地域文化进行精准保护与开发。通过构建整体性保护理念下的山海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框架,包括系统性山水观的保护思路、完整性的遗产要素保护理念和关联性的保护传导层级,以福建省漳州市铜陵镇为例,分析了山海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实践:①结合多... |
 |
|
 |
【系列专版】遗产廊道视角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大樟溪沿线(福州段)为例
[2024/10/09]
|
摘 要大樟溪沿线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廊道之一,但目前存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认知不足及对沿线众多古厝庄寨的活化利用不够的问题。通过引入遗产廊道保护理念,着眼于流域单元,结合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分析,从节点、通道、文化区3个方面入手,识别区域遗产整体价值,构建“一主廊、五... |
 |
|
 |
【系列专版】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编制思路与实践
[2024/10/09]
|
摘 要城郊融合类村庄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但在我国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后,其转型时间、转型程度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根据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在高度城乡一体化区域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两类详细规划编制已经难以应对空间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特征、问题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村... |
 |
|
 |
【系列专版】多维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差异化实施路径
[2024/09/30]
|
摘 要针对当前乡村空间治理面临的治理目标有限性、治理要素片面性、治理手段局限性和治理主体单一性的现实困境,明确新时期乡村空间治理的目标指引,构建涵括治理目标、治理要素、治理手段和治理主体等维度的多维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并针对福建省提出的集聚提升中心类、转型融合城郊类、保护开发特色类和搬迁撤并衰退类等村庄类型,因... |
 |
|
 |
【规划设计】网红公园的理论基础、构建逻辑及规划策略
[2024/09/29]
|
摘 要引入情感三层次理论,提出网红公园的情感化设计分为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等3个层次。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等3个网红公园作为研究案例,推导出“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的根本逻辑,通过社交媒体赋能、空间赋能、情感赋能和商业赋能形成“媒体再现—具身体验—用户二创”的逻辑闭环,... |
 |
|
 |
【规划设计】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的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方法
[2024/09/27]
|
摘 要在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提取空间价值性、整体关联性、动态适宜性等3大目标,以南昌老城区为例,层层递进,探讨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的方法。在凸显游径本体空间价值的目标下,运用史地学手段强化显性本体价值和挖掘隐性本体价值,梳理价值性线性空间载体,通过历史溯源绘制线性人文历史框架底图;在强化周边簇群整体关联价值的目... |
 |
|
 |
【规划设计】空间叙事理论下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策略——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为例
[2024/09/27]
|
摘 要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以12处试点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叙事理论的在地性应用为目标导向,在构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级评估指标体系对遗产价值进行分级评估的基础上,从时空维度对遗产进行主题挖掘、主体适配和场景串联,进而从叙事场景体系的整体架构及总体风貌控制... |
 |
|
 |
【规划管理】创新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模式——以江苏昆山“昆小薇”为例
[2024/09/27]
|
摘 要为满足城镇化进程“下半场”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出的环境品质与服务水平提升等建设要求,以及多元主体参与、体系化引领等创新治理要求,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人民城市建设。总结“昆小薇·共享鹿城”城市微更新专项行动的既有经验,梳理其运行的底层逻辑,从创新治理的视角出发,提炼“属于生活”“孕育记忆”“建构意义”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