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樟溪沿线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廊道之一,但目前存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认知不足及对沿线众多古厝庄寨的活化利用不够的问题。通过引入遗产廊道保护理念,着眼于流域单元,结合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分析,从节点、通道、文化区3个方面入手,识别区域遗产整体价值,构建“一主廊、五节点、多线路、四片区”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活化路径,以为流域型遗产廊道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遗产廊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大樟溪流域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5-0123-08
[中图分类号]TU983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杨培峰,陆雅婷,杨迪,等.遗产廊道视角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大樟溪沿线(福州段)为例[J].规划师,2024(5):123-130.
文化遗产是人类先辈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国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持续增强,保护对象逐渐从个别单体转向区域整体;保护方式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也在持续深入,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逐步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内容;保护方法持续创新,提出了针对大遗址、线性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等大尺度区域遗产的保护措施,以及针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2019年我国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到区域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点状资源放到国土、区域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对区域文化遗产空间的整体认知。当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整体性保护为主,聚焦历史遗存及其根植的环境,注重整体的历史环境、历史事件、功能利用和区域空间等,急需探索文化遗产本体与自然环境联动的保护方法,实现文化遗产区域的整体性保护与活化。遗产廊道保护理念是源于美国的区域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注重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适用于大尺度文化遗产区域保护。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背景下,该理念对我国现阶段的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大樟溪是福建中部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也是福州重要的自然水系廊道,沿线分布着众多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同时涉及众多城镇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未来福州深入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综合性遗产廊道。目前,大樟溪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大尺度、跨区域、空间上缺乏统筹联动等问题,迫切需要从遗产廊道的视角整体推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因此,本文以大樟溪沿线(福州段)为研究案例,结合流域地理单元特点,从遗产廊道视角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活化策略,以期为大樟溪流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有益指导,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流域型遗产廊道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遗产廊道”的概念源自美国的“绿道”,遗产廊道保护是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方法。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趋向于区域化发展保护,着重强调其生态性、经济性和文化价值,旨在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Greenways一书将文化遗产廊道定义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王新文等认为文化遗产廊道中通常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会对老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并改善娱乐环境;王志芳等通过对遗产廊道理念的解析,总结出遗产廊道主要有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和解说系统4个构成要素;张定青等也对遗产廊道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探讨。
国内关于流域型遗产廊道的研究有不少,王玏研究了北京长河遗产廊道的构建路径;邓姣从共生角度对长江三峡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提出了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构建方案;王新文等在研究大西安“八水”历史演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遗产廊道保护理念,提出了构建“八水”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策略;方昌敢以花山申遗为例,探讨了广西左江流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张定青等研究了大西安渭河水系遗产廊道系统的空间建构与保护构架,为文化遗产区域的保护提供了研究框架;刘璐通过对三峡库区现有文化遗产的分类统计得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三峡库区文化遗产廊道,对库区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蔡雪艳将涪江流域单元作为区域案例,阐述廊道视角下流域历史城镇的保护原则及保护方法,形成区域层面的流域遗产廊道保护网络;左昊川等对不同区段大运河遗产廊道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策略与方案。
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遗产廊道的构建,但不论是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还是将遗产廊道构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式的研究,都离不开一个流程,即文化遗产要素调查—确定廊道范围—评价遗产廊道的价值—提出廊道构建规划—实施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规划。同时,学者们还结合解说体系和现代技术探讨了流域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发展演变及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流域型遗产廊道是指在流域单元内部依托已有线性河道古道形成的,沿线散布有历史遗产、文化节点和民俗文化,能够作为骨架串联流域各文化区并全面展现流域特色文化的带状廊道。
本文结合遗产廊道保护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基于流域地形和水系形成的线性廊道两侧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文化廊道、游步道、遗产点和解说系统等的保护,形成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格局(图1);通过优化陆路交通连接流域内的众多支流,形成类似网状的文化遗产廊道结构;通过对遗产廊道空间的塑造,有效地建立新的历史环境载体,减少历史文化的破碎程度。
图1 廊道视角下流域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格局构建示意图
(1)节点评估:明确区域重点,梳理保护对象(遗产节点)。从流域单元来看,文化遗产作为流域中重要的文化节点,在进行整体性保护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流域文化遗产的现状情况、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整体梳理,明确流域文化遗产的价值;其次,根据流域文化遗产价值梳理结果和现有保护情况,划定特色文化区,提出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2)通道塑造:设计文化廊道及游步道。结合遗产廊道保护理念及构建技术方法,以文化遗产为节点,规划文化遗产连接路径连接现状交通线路,塑造遗产文化廊道;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游步道系统,结合流域内的历史古道或文明走廊等线性步道,打造特色化、多元化的文化廊道。
(3)文化区划定:识别并划定特色文化区,构建解说系统。基于遗产节点—文化廊道的串联,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其空间分布、价值等级划分历史文化遗产集群和特色文化区,形成面状的遗产聚集区。同时,叠加遗产廊道中的解说系统,对大樟溪沿线(福州段)非遗文化、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宣传,实现非物质层面的保护与活化。
大樟溪位于福建福州西南部,全长231 km,流域面积为4 843 km2,自古以来便是沿岸三县(德化县、永泰县、闽侯县)通往闽江与周边地区和出海的主要水运通道。大樟溪是福建文化资源禀赋较高的区域,物质文化资源与非遗资源数量众多且特色鲜明。例如,永泰县、闽侯县境内拥有传统建筑2 080栋,数量庞大,其中有15栋为推荐重要历史建筑、108栋为推荐一般历史建筑、239栋为推荐传统风貌建筑,散布在大樟溪沿线的庄寨资源更是福建重要的建筑文化名片;沿线文物保护单位有196处,其中7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桥梁码头、池塘井泉、碑刻石刻等众多历史遗存。
因此,本文选定大樟溪沿线(福州段)为研究区域,区域范围自西向东于永泰县经闽侯县到高新区,涵盖了11个乡/镇,80个村庄/社区。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如下: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提取大樟溪沿线(福州段)范围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的基础信息,录入重要节点信息;通过Google Earth提取得到地理坐标数据;水系现状矢量数据和路网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及福建省交通厅;通过现场调研和无人机航拍等方式获取历史建筑的选址、布局、立地条件和河流分布等信息。综合以上数据,使用ArcGIS10.2软件获得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图(图2)。这些数据和空间分布图可以为后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算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重要性为基础,刻画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格局,选取文化遗产重要性指标对研究区进行遗产价值分析,为识别遗产源地提供数据基础;基于遗产保护与活化重要性分级,识别遗产源地,选取流域及遗产活化潜力阻力因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阻力面,识别流域重要遗产廊道、重要遗产节点和遗产文化区,构建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格局,并依据流域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见图3。
图3 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框架图
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以下从节点、通道、文化区3个方面入手,首先梳理、评估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选取具有保护与活化价值的遗产源作为遗产节点;其次构建文化保护廊道、组织文化游道线路;最后划定特色文化区,构建地域文化主题解说系统,最终叠加形成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格局。
3.1 节点—流域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3.1.1 流域文化遗产空间特征分析
本文以大樟溪沿线(福州段)2 276项文化遗产资源为对象,引入最邻近点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类型,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观测距离(66.827 m)远小于预期观测距离(428.912 m),因此可判断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
在此基础上,通过核密度估算法得到文化遗产资源点在空间中的分布趋势: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资源整体呈现高密度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较为连续,其中永泰县嵩口镇、闽侯县南通镇和南屿镇为文化遗产高密度集聚区,永泰县梧桐镇、城峰镇为文化遗产次高密度集聚区;在洑口乡、赤锡乡、葛岭镇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文化遗产次密度集聚区;其他乡镇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点呈点状分布。由此可见,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资源点分布与支流密度呈正相关,即支流汇聚越密集,文化遗产资源的集聚程度越高,主要集聚在长庆溪、青龙溪、清凉溪和十八重溪与大樟溪主流的交汇处。
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本文主要将传统建筑与文物类建筑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资源,从建筑的结构形式、现状功能、产权情况及活化潜力方面展开分析。
(1)大樟溪沿线(福州段)建筑遗产多为木结构或土木结构,其中土木结构建筑有1 153栋,占比为55.43%,主要分布在嵩口镇、樟城镇和城峰镇;木结构建筑有760栋,占比为36.54%,主要聚集在南屿镇和南通镇。由于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耐久性较差,需要进行长期持续的维护,因此必须通过保护与活化来确保建筑的长期使用,维护建筑主体,形成可持续性保护。
(2)由于乡村空心化等,大樟溪沿线(福州段)绝大部分古厝长期闲置,数量达276栋,占比为13.27%,主要分布在南屿镇和南通镇。同时,由于文物类建筑遗产产权特征复杂,涉及个人产权、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其中个人产权建筑数量最多(有88处),其次为集体产权建筑(有33处),国有产权建筑数量最少(仅4处),开展保护与活化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资源而言,没有活化就没有保护的可能。
(3)通过对大樟溪沿线(福州段)传统建筑的活化潜力值及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洑口乡中部、嵩口镇中部、梧桐镇中东部、赤锡乡中部、富泉乡的中部和南部、樟城镇东部、城峰镇、葛岭镇的中部和西部、塘前乡中部以及南通镇、南屿镇的北部区域,传统建筑的活化潜力值集聚程度相对其他区域较高,其中最密集处位于嵩口镇的大樟溪主流与支流(长庆溪)的交汇处附近,这些区域为活化潜力值较高的区域,后期将作为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的重点区域。通过对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物类建筑的活化潜力值及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嵩口镇中部、樟城镇东部、南屿镇的北部区域,文物类建筑的活化潜力值集聚程度相对其他区域较高,其中最密集处位于嵩口镇的大樟溪主流与支流(长庆溪)的交汇处附近,表明此区域为活化潜力值最高的区域,后期将作为文物类建筑保护与活化的重点区域。
3.2 通道—流域文化廊道及游道分析
3.2.1 流域文化遗产连接廊道
路线选址是建设兼具生态景观价值与流域遗产价值的流域遗产廊道的关键步骤,因此可以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流域文化遗产廊道适宜性格局。①结合实地调研及文献整理获得研究区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行政区划图、交通网络、人口密度等矢量数据;②利用ArcGIS 技术平台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研究区各项指标因子数据;③参考已有研究拟定在社会、自然两个方面影响较为突出的阻力因子,如高程、水系、交通和人口密度等;④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贡献率,通过数值统计方法科学计算每个影响因子的权重;⑤通过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叠加计算出综合阻力值。
自然类因子属于自然条件越好越适宜建设,其中高程数据利用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由于大樟溪流域整体高差差距较大,北部最高处为1 672 m,往南部逐步降低,可将研究区分为5个高程带;结合高程数据计算出大樟溪流域坡度数据,其中坡度最高达到66.8°,结合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提出的坡度分类,可将研究区分为5个坡度带;水系数据则采用OSM开放数据获取,通过ArcGIS中的欧氏距离算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水系距离与遗产点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因此距离越近则阻力值越低,随后利用ArcGIS平台对阻力因子进行预处理并生成图像。见表1。
将以上相关数据导入分析模型,可获得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廊道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由此可知,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整体以高适宜性建设为主,整体适宜性可分为5个层次,其中永泰县嵩口镇、樟城镇、闽侯县南通镇和南屿镇周边的文化遗产廊道建设适宜性最高,梧桐镇、城峰镇、洑口乡的文化遗产廊道建设适宜性较高,且可以实现连贯的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保证物质与文化资源的交流。
(1)历史交通线路提取。大樟溪沿线(福州段)的历史交通线路可以分为航运线路及古道线路两部分。①在航运线路方面,大樟溪的水运发展悠久,唐朝至清朝时期,其航运已十分发达,已成为长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大樟溪的主要渡口有嵩口古镇古渡口、莒口古渡口、埔埕古渡口、双龙渡口与保恩渡口(图4),渡口中的文化遗产多是现阶段保存较好的历史遗产。②在古道线路方面,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群的交通区位较好,其中的重点文化遗产区也是古道线路的重点节点之一。研究区域内最为出名的古道有大喜古道、永德古道、永阳古道和方山古道等,其中嵩口片区、梧桐片区的古道作为古驿道的主要节点之一(图5),通过修缮古道遗存形成了以古道为主干的复合型文化体验步道,并串联了大樟溪沿线(福州段)的传统村落。
(2)历史自然旅游线路。通过对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整体交通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各个乡镇之间都有高速公路、国(省)道连接,交通网络化程度高,其中省道是未来实现大樟溪流域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交通要素。同时,大樟溪沿线(福州段)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上游分布有仙公山、嵩口国家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张元千纪念祠、油茶博物馆)、观音禅寺和百崇沟生态旅游区,中游分布有小坪寨、梧桐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椿阳亭、榕水谣、湖山宫、咏春亭、塔山公园、永泰文化公园、联奎塔,下游沿线分布有天门山峡谷生态旅游景区、塘前乡大樟溪休闲游乐区、古原大坑赏梅园区、梅花亭、十八重溪等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历史自然旅游线路(图6)。
3.3 文化区—流域遗产特色文化区分析
3.3.1 流域非遗文化解说主体
大樟溪流域作为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因此在塑造非遗廊道的过程中需关注非遗文化的讲解。遗产廊道的解说系统是保护非遗的方法之一,即在保护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历史事件、文化现象、风俗节目和民俗传说进行专题创造,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宣传讲解,有助于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福建202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23年印发的《福州市文化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均提出将古厝文化、温泉文化、名人文化和船政文化等优秀文化内容贯穿于文化产业全链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遗产廊道保护强调对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遗的整合保护,并协同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在整体保护结构上呈现出点(遗产节点)、线(流域文化廊道)、面(特色文化区)结合的特征。因此,可结合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域分析和非遗资源评估结果来划定流域的特色文化区。
流域文化具有整体性,但由于不同区段的地理差异、经济发展速度不一,流域文化也具有离散性。因此,可结合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对大樟溪流域文化的影响,将区域划分为洑口片区、嵩口片区、梧桐片区和南通—南屿片区(图7),通过特色文化区的划分增强整体认同感,形成区域的文化名片,并通过解说系统的加持,为流域遗产保护提供一个有效的解读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规划在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构建“一主廊、五节点、多线路、四片区”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图8)。“一主廊”,即以大樟溪主流线性空间为主,串联流域内诸多文化遗产,在历史、生态、经济、交通上发挥导向作用,并结合古道发展综合构建的历史保护廊道;“五节点”,即以嵩口镇、梧桐镇、樟城镇、南通镇和南屿镇的主要建筑遗产群为文化发展极点的5个遗产点;“多线路”即上文提出的多元化的文化游道线路;“四片区”,即上文提出的差异性的特色文化区一洑口片区、嵩口片区、梧桐片区、南通—南屿片区。
图8 大樟溪沿线(福州段)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示意图
廊道作为遗产空间的组织架构,可以充当历史环境的载体及基底,串联区域的文化遗产,连接历史文脉。相比于点状文化遗产的展示及普及,线路化、空间化的廊道保护体系更利于采取一体化的整体保护策略。规划按照上文构建的“一主廊”的廊道格局,将河流作为串联各文化遗产的纽带(图9),串联嵩口镇、樟城镇、南通镇和南屿镇,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古厝庄寨历史廊道,并连接沿线的历史乡镇,带动整个流域的古厝庄寨的活化利用。
大樟溪沿线(福州段)的建筑遗产分布呈带状结构,空间跨度较大,因此在对各个节点上的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活化的过程中,需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①嵩口镇和梧桐镇的非遗资源丰富,可将活化潜力值高、中高的传统建筑打造为集展示馆、大众健身房、茶室、展示舞台、古镇讲坛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展示空间。②由于樟城镇的传统建筑大多位于城区内,可将其活化为文化型设施、社区公共服务类设施以及城市民宿、咖啡馆和餐厅等建筑空间。③南通镇和南屿镇的传统建筑分布集中,可将院落空间关系保存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传统建筑改造为民俗博物馆,展示明清时期的生活习俗、家具摆设等。
大樟溪流域的历史发展受水运及陆运的双重影响,历史自然旅游线路更是游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结合区域航运线路、古道线路,整合区域内的交通、旅游线路,形成“大樟溪游览线路+历史自然旅游线路”。
首先,结合水上观光、游船、主题游览及古代渡口点进行遗产点的复原设计,形成以大樟溪风景道为主的水运遗产廊道;打造生态风景休闲步道,串联沿线各个乡镇,并在步道沿线设置信息展示牌,介绍古代水运贸易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设计水上运动、夜景观赏、环江骑行等活动。
其次,结合“历史地理成果+地形图”路线调查法,通过研读地方志等文献史志,以地形图为底图,综合本地村民、文化站、户外运动协会、民间保护人士提供的线索,以大喜古道为基础,规划连接古驿道遗存,建设徒步线路和休闲设施,利用梧桐片区的古驿道遗存,建设贯通梧桐镇至春光村和坂埕村的沿溪步道,串联整个片区,形成以古驿道为主干的复合型文化体验步道,使游客可以通过步行的方式体验沿途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
最后,依托国道G355永泰县福巴线,设计观景公路、游览水路,水陆结合,串联沿线各大风景名胜区,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激发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其文化认同感。
文化遗产廊道解说系统的构建离不开非遗资源的支持,因此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需构建完善的解说系统,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增强地方民众及游客的文化认同感。首先,通过梳理区域文化事件,依据历史城镇中所蕴含的文化事件及文化背景来确定解说内容。例如,上游的嵩口片区结合张圣君信仰、祭祀文化等进行解说。其次,上位规划提出的闽都文化主题较好地归纳了大樟溪流域中的航运文化及沿线各地方代表性文化和民俗,如福船制造技艺是航运文化的载体,可在具体的旅游线路中进行讲解。内部的古道廊道则可结合其沿途的遗产点的历史事件进行解说,如大樟溪已有的大喜古道、永阳古道等文化游道的历史。最后,点状的文化极点(非遗资源)的解说则需结合该地主要的历史事件及民俗传说,如菜篮公传说、“二王爷”生诞等,可利用 AR/3D场景展示、表演演示、现场讲解等方式进行解说,扩展文化极点的旅游功能。以此类推,通过由大到小的层次划分来完善廊道、游道和遗产点3个等级的文化解说系统,丰富非物质及物质遗产的文化内涵。
当前,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与活化备受重视,流域的文化遗产空间又具有重要地域文化特色,是遗产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福建中部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沿线(福州段)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通过对流域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进行认知,发现区域历史悠久、遗产类型丰富、民俗文化多元。在此基础上,结合遗产廊道保护理念及流域水系空间特点,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区域文化遗产连接廊道,梳理水系、古道等线性廊道以串联沿线的遗产点,由此在区域层面构建“一主廊、五节点、多线路、四片区”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并探讨了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措施,以期为类似流域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