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第22期 > 随想杂谈 > “生活圈”之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生活圈设施配置探讨
随想杂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生活圈”之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生活圈设施配置探讨

规划师杂志社   2021-04-06 15:25:47
 

[ 摘 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 提出生活圈模式,期望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在生活圈的设施配置中却暴露出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困境,导致服务供给难以精准匹配不同类型居民差异化的需求结构。文章通过对生活圈内小学、初中、养老设施和商业设施等方面的布局,以及交通组织对应于不同的使用人群所产生矛盾的探讨,探究设施配置失衡的本质原因—生活圈规划仍延续以“抽象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提出人本化理念下生活圈设施布局的核心影响要素,以及“集中+分散”“统一+差异”“步行+单车”“规划+评估”等具体措施,希望实现从“以人为本”理念到“与人为善”实践的跨越。

[ 关键词] 以人为本;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居民需求

[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22-0079-07 

[ 中图分类号]TU984.12 

[ 文献标识码]A

[ 引文格式] 黄明华,吕仁玮,王奕松,等.“生活圈”之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生活圈设施配置探讨[J].规划师,2020(22):79-85.


对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用以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这一概念于20 世纪90 年代被引入中国后,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城市逐步“去中心化”的今天,公共服务职能分散到各次级区域,设施供给的重心逐渐“下沉”到社区,这也为开展生活圈规划做了铺垫。自2018 年1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 以下简称《标准》)以来,更是引发了业内对于生活圈的广泛讨论。与过去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相比,《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以往“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居住空间组织模式转变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的分级模式,以期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内容、创造绿色健康的出行条件,以及营造幸福、和谐的生活氛围。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