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城乡高质量发展与“十四五”规划编制 [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开端,也是我国“调整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攻坚期,重视和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于应对不确定因素挑战、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及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城乡高质量发展与'十四五' 规划编制”为主题,研究“十四五”时期不同地带巨型城市区的发展路径及战略、“十四五”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协同治理策略,以及西部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飨读者。
[ 摘 要] 文章通过对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凸显不同层级巨型城市的战略举措进行梳理,提出在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循环的大格局及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聚焦高端服务业、流动性等的巨型城市区应成为中国长远和“十四五”时期的战略重点,经济绩效仍应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中国区域政策选择的重要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以“3+1”格局为基础,谋划国家不同流域、不同地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巨型城市区区域发展路径,并对“十四五”时期不同地带的巨型城市区进行战略思考。 [ 关键词] 巨型城市区;两个循环;战略重点;经济绩效;“十四五”时期 [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9-0005-09 [ 中图分类号]TU981 [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于涛方,张译匀,杨烁.中国巨型城市区长远空间战略展望及“十四五”思考[J].规划师,2020(19):5-13.
全球化背景下,巨型城市区出现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是由形态上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10~50个城镇集聚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而形成的,多强调高端服务业、流动空间及多中心网络化。一方面,这些地区以独立的实体存在,劳动力中的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密集流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及高速铁路、通信电缆(即流动空间) 的遍布带来的相互联系,这些地区又成为更大范围功能性城市区域的一部分。与巨型城市区关联极强的是“巨型区”概念。美国Florida等人呼吁巨型区应当被视为相平行的宏观结构单元,认为在巨型区内,劳动力和资本可以通过非常低的成本进行配置、交易。研究结果表明,巨型区是全球范围内相当大的经济力量。当前,世界上有40个GDP超过1000亿美元的最大的巨型区,以18%的世界人口贡献了66% 的全球经济活动和85%的科技创新。无论是巨型城市区还是巨型区,目的都是解决现实问题、达成目标和规划政策导向,只不过西欧强调整合和融合,美国强调高效率和集聚导向下的基础设施区域统筹(表1)。
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城市群可与美国的巨型区相对应,都市圈类似于西欧所倡导的巨型城市区。本文采用巨型城市区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巨型城市区所强调的高端服务业、流动性和功能性城市区等与当前城镇化中国家所倡导的创新驱动、新基建及区域协同更为密切。当前,研究中国巨型城市区或巨型区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的竞争性战略和区域的协作性需求;巨型城市区被视为将来能够替代国家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地理单元;中国“三期”叠加和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和巨型城市区的贡献;集聚、自主创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均离不开巨型城市区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