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第14期 > 规划广角 > 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0-20 11:00:39 |
|
[ 摘 要] 在韧性城市理论的指引下,荷兰、英国等国家陆续采用更为弹性的策略提高河流廊道的韧性,并与国土管理结合,给予河流更大空间。而我国河流蓝线、滨水绿线等规划和管控方式固定了河流的防洪线与生态线,蓝绿空间难以扩展,城市缺乏韧性。基于此,文章在总结国内外韧性河流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蓝绿空间作为整体,建构河流廊道的韧性框架;归纳相关韧性要素,将河流廊道作为城市韧性设施的主轴,并通过可被量化的指标来评估和引导其建设。
[ 关键词] 韧性城市;河流生态廊道;蓝绿线;空间规划 [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4-0005-06 [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 文献标识码]A [ 引文格式] 陈竞姝.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14):5-10.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显著。海平面上升、高强度台风、洪涝高频泛滥和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紊乱,还对聚居了大量人口,且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相对脆弱的城市地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近年来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远超以往。受城市下垫面的改变、流域水通道的固化及生态储水空间的退缩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防洪线不断地被抬高。而传统以抵抗为主的防洪政策又进一步压缩了河流空间。河道从蜿蜒曲折、支流众多的状态向僵直的单线通道变化。原本宽阔且水绿交织的生态廊道系统被城乡建设挤压成一条条狭窄的渠道,极大地压缩了水承载空间。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堤岸和滨河绿地中单调的公园化景观导致滨水地带原本丰富的生物性消失,使河道丧失了生态弹性,以堤、坝、渠化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损害了河道生态系统,还增加了洪水风险。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