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第13期 > 规划设计 > 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 |

规划设计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 |
吴雷,雷振东,崔小平,郝晋伟 2020-10-09 15:47:14 |
|
[摘 要] 西安杨家村作为秦岭北麓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处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秦陵遗产保护的双重格局中。文章基于杨家村现状乡村景观格局及其内在冲突分析,提出“生态—遗产”格局优化导向下的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思路,并从双重保护、格局互融、视线协调、价值提升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型策略和路径,以期指导该村乡村景观转型的实践,并为其他具有“生态—遗产”格局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景观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遗产”格局;互适性转型思路;乡村景观转型;秦岭北麓乡村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3-0060-06 [ 中图分类号]TU984.18 [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吴雷,雷振东,崔小平,等.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J].规划师,2020(13):60-65.
秦岭北麓是秦岭北部浅山区至关中平原南缘间的崎岖山体与倾斜洪积扇,总面积为10375km2。区域中分布有众多的乡村景观区,其中以西安市临潼区杨家村为典型代表。秦岭北麓作为西安都市区的南部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和气候调节器,生态功能显著;同时,其作为我国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之一,历史文化深厚,遗存丰富,尤以秦始皇陵(以下简称“秦陵”) 为最。可以说,生态格局与遗产格局的交叠是秦岭北麓乡村景观的最大特色。
因此,在我国正由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及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秦岭打造国家中央公园、秦陵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背景下,以杨家村为代表的秦岭北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生态格局和遗产格局的双重保护与开发利用,以此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这也是当下创新乡村景观转型策略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乡村景观作为地区中受低强度人工影响的具有乡土田园视觉特征与人类感知特征的地理综合体,其转型是指乡村景观中各种要素在功能、结构、布局和感知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学界已经开始跳出单纯的“景色”思路,逐渐扩大研究视野,把乡村中的场所空间与物质实体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感知等全部纳入研究范畴,并开始关注对乡村景观综合价值的认知。在此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日渐重视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营建、地域风貌保护及乡土文化传承等内容,以适应当下我国乡村的快速变革。当前,既有文献主要是对三江源地区、宜兴市、北京市、成都市、合肥市、上海市和简阳市等区域进行实证探索,但立足于物质要素角度,综合经济、社会、人文等多要素角度影响和规划策略的成果较少;同时,对于生态或是遗产文化要素的分析也往往立足于单纯保护的角度,对乡村景观中生态资源和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探讨也较少,尤其是从生态和遗产格局双重优化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景观转型策略的研究还未见,亟待开展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文以西安临潼区杨家村作为实证案例,契合该村规划设计的编制时机,基于“生态—遗产”格局优化目标,从保护和发展两个维度提出乡村景观的互适性转型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转型策略,以指导该村的乡村景观转型,并为众多秦岭北麓乡村提供借鉴。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