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第13期 > 规划广角 > 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0-09 15:17:47 |
|
[摘 要] 心理可达性是真实反映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是否满足人们偏好的关键因素。文章以珠海长南迳古道为例,采用调查访问、IPA-KANO 模型等分析方法,从心理可达性的角度研究其保护修复成效及后续改进的优先策略。调查结果显示,长南迳古道的心理可达性水平较高,保护修复工作基本能满足人们的偏好。文章依托指标体系并通过IPA-KANO 分析模型,识别出影响长南迳古道心理可达性的3 类因素,分别为基本因素、关键绩效因素和兴奋因素;结合3 类因素各自的绩效表现,得出优先改进的工作策略,即提高长南迳古道与周边古驿道、旅游路线或景点的连通性,加强长南迳古道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的配置,适当营造科普、教育氛围,提升古驿道沿线特色景点( 兴趣点) 品质。
[关键词] 心理可达性;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改进策略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3-0072-06 [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 潘裕娟,章征涛,田向阳.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13):72-77,86.
可达性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典区位论,旨在对空间上某一实体要素( 点、线或区域) 的位置优劣程度进行度量,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交通距离、时间和费用(成本)等。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一般将可达性理解为关于空间的概念( 即空间可达性或物理可达性),认为其反映了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难易程度和空间实体之间的疏密关系。空间可达性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公园、医疗机构和避难场所等城市公共设施的标准配置及规划实施成效评价中,常见的指标有设施服务半径、人均设施拥有量等。一般认为,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水平越高,其服务绩效就越大,城市服务配套就越完善。但是,公共设施的绩效只有设施被人们使用才能实现,而人们是否“愿意使用”或“重复使用”,则取决于设施是否契合人们的需求,是否让人们满意等非空间因素( 或称心理因素、主观因素等) 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于公共设施的规划实施成效而言,设施的空间“可达”只是基础,设施能否被充分使用、发挥出预期效果,心理“可达”十分关键。心理可达性是按人的意愿产生的对某一空间点或区域的主观选择的优先程度。国外Keunhyun Park 的一项研究详细阐明了空间可达性、心理可达性和公园使用的关系( 图1),认为公园使用是通过人们对物理环境的感知而实现的,若要提高公园使用率,公园规划和管理者应该考虑人们对公园距离、公园质量和周边环境感知等心理因素,最终可通过提高公园服务质量、改善公园周边环境等手段提升公园的安全性、吸引力、清洁度和活动多样性,从而减少人们使用公园的心理障碍,达到吸引更多人使用公园的目的。由此,该研究重新对可达性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某一地点到达公园和使用公园的便利性。有学者甚至认为,在预测公共设施使用情况方面,心理可达性比空间可达性更重要,提供实体公园是必要的,但不足以鼓励更大的公园利用率,公园管理方还应注重考虑不同人群的偏好和对公园可进入性的感知等方面。
遗憾的是,心理可达性的研究一直被忽视,片面追求空间可达性,容易导致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们陷入“新建设施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最终有可能造成政府财政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已从注重数量向注重公共空间品质和生活质量转变,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能否契合民意,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对于新建设施而言,从心理可达性视角研判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成效,并从资源精准投放的角度提出优先改进策略以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及人们满意度,更能契合品质规划的时代要求。2017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就明确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从2016 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确定了包括珠海长南迳古道在内的8 条示范段作为工作重点推进。2018 年10 月,长南迳古道经过保护修复后正式向市民开放,在全省的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究竟长南迳古道的保护修复工作成效如何,即能否满足市民偏好、哪些方面需优先改进,是亟待回答的问题。特别是珠海即将启动凤凰山古道、万山古驿道和斗门古驿道等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工作,迫切需要吸取长南迳古道的经验和教训。相比学校、公园等一般的公共设施而言,古驿道具有稀缺性、不可移动性与不可新建等特点,若采用出行距离或时间等指标从空间可达性的角度进行研究,意义不大;加上人们一般对古驿道比较陌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古驿道离自己比较遥远、位置偏僻及不安全等,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因此,本文认为从心理可达性的视角研究古驿道的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更具现实意义;也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古驿道、不可移动文物等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