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第2期 > 专题研究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研究
专题研究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研究

钟镇涛,张鸿辉,梁宇哲,申辉军,罗伟玲   2020-04-22 11:33:44
 

[摘 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剖析了当前“双评价”中面临的问题与难点,探索了智能化“双评价”实现路径,基于“双评价”指南研发了“面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完成了山西省忻州市“双评价”工作。结果表明,“双评价”系统可有效支撑市县级“双评价”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双评价;空间规划;模型;系统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2-0071-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钟镇涛,张鸿辉,梁宇哲,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研究[J].规划师,2020(2):71-77.

Smart Evaluation 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Suitability of National Space Development/Zhong Zhentao, Zhang Honghui, Liang Yuzhe, Shen Huijun, Luo Weiling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national space development (“double evaluations”)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of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 With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current “double evaluations”,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alization approaches of smart evaluation, establishes a “double evaluations” system for the city and county level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 and practices the method in “double evaluations” in Xinzhou, Shanxi province. It proves the smart evaluation system may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double evaluation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Key words] Double evaluations, Spatial plan, Model, System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空间与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1-2]。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指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3]。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速推进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4]。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开展承载能力评价,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由此可见,以“双评价”为基础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基本共识,加强“双评价”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中的应用势在必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是衡量区域发展与各资源要素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还是进行城镇空间布局、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5]。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是完善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平衡的基本前提。
为落实国家规划战略和政策要求,各级、各类空间规划试点工作都设置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专题研究[6]。一些地区已先行开展并完成“双评价”工作。然而,各地评价体系、对象、方法和指标等存在差异,评价侧重点不同,如在土地资源评价上,一些地区侧重考虑本底资源条件,而另一些地区则侧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在评价单元上,有些地区以市、县、镇等行政单元为评价对象,还有一些地区以栅格格网为评价单元,且不同地区的格网精度也不一致。这些差异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地区对“双评价”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则是不同地区开展“双评价”工作的目的并不一致,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与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不相符,以及不同区域“双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因而难以有效地将评价结果用于支撑“三区三线”的划定以及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