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21期 > 规划广角 > 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体系构建及南宁实践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体系构建及南宁实践 |
周游,李升松,周慧,魏博阳 2019-12-05 15:37:11 |
|
[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原有规划对乡村空间“定性描述”的局限性,对乡村空间进行量化分类研究,客观反映乡村的发展程度,科学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和特点,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分类推进及后续的精准施策。文章以北部湾区域南宁市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水平、资源利用方式、产业特征、人口聚落和乡村社会发展5 个方面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计算、运用GIS 软件等手段,以二层级划分体系将空间类型划分为3个大类和6个小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和乡村规划编制侧重点。 [ 关键词] 乡村空间;特征评价;类型划分;规划引导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21-0059-06 [ 中图分类号]TU982.29 [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周游,李升松,周慧,等.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体系构建及南宁实践[J].规划师,2019(21):59-6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乡村的空间具有极为强烈的地域特色。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村落的“空间—经济—社会”三重结构均在不同程度发生重构[1]。对乡村空间的科学分类有利于提高乡村发展决策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也可作为确定乡村规划侧重点的依据。2019 年1 月,中央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 农规发〔2019〕1 号),明确要求合理划分县域村庄类型,力争到2019 年底基本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及特色保护类等村庄分类[2]。可见,乡村的合理分类是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热点。而乡村类型的合理分类离不开对乡村空间的深入研究。在近20 年来乡村规划的热潮中,规划界对乡村空间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一开始未考虑地域差别化的“空间一刀切”到如今常见的对空间的定性描述。定性描述的规划方法在深度和精确度上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在实际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设计往往只能满足教条的标准要求,且内容繁杂,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缺乏对乡村自身特色的针对性特色规划引导[3]。传统的规划方法使得乡村规划与实践脱节,让乡村规划多年来一直饱受诟病。因此,对于乡村空间分类研究需要借助量化方式来弥补原有定性描述方法的不足。 乡村空间的量化分类研究涉及乡村性评价问题,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4]。近期依照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出现了“县—镇一村”3种尺度的探讨[5]:①在县域尺度上利用乡村性对乡村分类进行研究的主要有龙花楼等人利用“乡村性”指标评价“苏南一陕北”带乡村转型发展,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6];孟欢欢等人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进行研究[4]。②在镇域尺度上,王岱霞等人筛选涉及乡村性的10 个大类指标和15 个指标因子,探索浙江省小城镇发展的分类评估和空间格局特征[7]。③在村域尺度上,周新年等人利用乡村性评价里所包含的经济、用地、社会三大指标对广东省顺德区乡村地域类型进行划分[5],进而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4]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