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21期 > 系列专版 >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的实践探索 |

系列专版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的实践探索 |
蒋鸿业,邓苏衡,祝慰 2019-12-05 15:25:07 |
|
[ 摘 要]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有序合理地指引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纲领。文章对已经开展的桂林市海绵城市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归纳整理,探讨以GIS 为辅助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在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安全格局、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分区及差异化确定分区管控指标方面的应用,以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落地性。 [ 关键词] 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海绵建设功能分区;海绵分区管控指标;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21-0077-08 [ 中图分类号]TU984.13 [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蒋鸿业,邓苏衡,祝慰.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的实践探索[J].规划师,2019(21):77-84.
0 引言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弘扬水文化的系统性方案,是有序合理地指引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应用了模糊集理论进行决策制定,它的目的是在具有多个不同影响因素的模糊环境里进行决策时,应用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方法赋予不同的影响因子合理的分值和权重值,给予评测对象一种相对科学、可靠的综合评价[1]。而基于GIS 平台空间叠加工具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在规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系统合理地构建海绵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而后在海绵格局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知识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并提出建设指引是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产出之一,它立足于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原则,而海绵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正是其中的技术要点。生态环境敏感是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中各类生态要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通过对 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梳理与分析,识别出海绵生态基底条件;其次针对不同的特定生态要素进行筛选评估,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最后对多种因子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定量评价,并进行不同权重的加权叠加,以明确规划区域内生态敏感性的分布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格局分析法,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海绵基质—海绵廊道—海绵斑块”的海绵空间结构[2]。 对于自然生态本底优良、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在制定海绵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的高低,划分为海绵生态保育区、海绵生态涵养区及海绵生态缓冲区。对于城市开发建设集中、生态环境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分析了区域海绵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存在的问题,依据目标导向或问题导向,划分为海绵功能提升区、海绵功能强化区及海绵功能优化区。根据定性划分6 类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策略与指引。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SS 总量去除率是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目标中的主要强制性指标,两类目标的分区分解是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