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19期 > 规划设计 >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效应评价与优化策略
规划设计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效应评价与优化策略

鄢吴景,任绍斌,单卓然   2019-11-14 11:23:45
 
[ 摘 要] 在新时代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双重语境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成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技术方法及管控手段不足,部分城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城乡生态空间普遍存在着系统连接性欠缺、格局破碎等问题,导致其生态效应削弱甚至骤减。因此,有必要探讨建构生态保护红线效应评价的技术方法,用以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划方案及实施效果。文章以生态网络连接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前提,通过分析生态网络连接度与生态保护红线效应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生态保护红线效应的评价方法体系,并以此对湖北武穴市生态保护红线效应进行量化评价和问题总结,提出对应性的空间解决方案和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策略。
[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效应;生态网络;湖北武穴市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19-0032-07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鄢吴景,任绍斌,单卓然.城市生态保护红线效应评价及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9(19):32-38.

     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时代的崛起是关于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世界性革命,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城镇化正面临着绿色转型的全新挑战,随着国家自然资源部的统筹组建,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而生的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指导今后国土空间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战略,也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空间的严守底线,其前瞻性的保护和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主要采用栅格化数据的方法来划定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并未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网络的整体格局,往往这些高敏感的生态功能区域是孤立、破碎和不成系统的,空间连通性差,无法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的体系化保护与管控,使生态保护红线的整体效应难以发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的市县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尚未大肆蔓延,通过合理规划预留生态网络的结构性空间,构建全域生态发展框架和绿色空间秩序,可以避免未来亡羊补牢的发展困局。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