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18期 > 规划广角 > 苏州市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绩效评价及演化机理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苏州市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绩效评价及演化机理 |
王海滔,陈雪,雷诚 2019-10-23 16:05:27 |
|
[ 摘 要] 文章从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组织和生态环境五个层面选取27 项具体指标,建立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随后,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域,从静态空间绩效分布和动态空间绩效演化两方面对苏州市大都市外围5个行政区进行综合评价,并重点分析空间绩效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空间绩效分布受区域发展背景、城市基底和空间作用主体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与城市空间格局关系紧密;②空间绩效演化趋势与城市发展时序及空间扩展趋势相吻合;③外围地区各子系统要素发展不均衡情况明显;④外围各区梯队化发展趋势显著。最后,文章从整合空间绩效需求、提升规划管控力度和协调多元主体利益三方面提出空间绩效的提升策略。 [ 关键词] 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绩效;评价;苏州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18-0005-07 [ 中图分类号]TU984.18 [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王海滔,陈雪,雷诚.苏州市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绩效评价及演化机理[J].规划师,2019(18):5-11.
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都市区化成为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大都市不断向外围乡村地区拓展所形成的“大都市外围地区”已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载体。在都市区化的引导下,各大城市为了满足大都市区空间外拓等方面的需要,纷纷采用“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扩展发展腹地[1]。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大都市外围地区实质上承担了大都市“自上而下”的郊区化外拓空间以及区划调整后区、乡镇“自下而上”式的城镇蔓延。可以说,大都市外围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化核心地域空间,并成为区域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 “大都市外围地区”从属于都市区空间范畴,该概念与城市边缘区、城乡接合部、城市蔓延区、城乡过渡地带和城乡连续区域[3] 等既有关联,又有差异。事实上,在如今多中心、区域化城市发展背景下,早期基于单中心城市背景界定的城市边缘区概念已难以适应实际发展。为此,本文基于都市区空间演化的区域结构关系,将研究区域界定为“大都市外围地区”(Metropolis Peripheral Area),专指大城市外围扩展地区。该地区受到中心城区和外围次中心共同作用,城市和乡村( 镇)的发展呈现相互交错状态[2]。在空间结构上,大都市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具有相对平等的关系,在功能布局上既承接主城功能外溢,又承担区域中心职能。大都市外围地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整体表现为“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独特面貌,城( 区)、镇(乡)、村用地空间复杂交错,“斑块化、 马赛克”现象严重[4]。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理的测度方法,大都市外围地区的发展一直被动接受“城乡发展既成事实”的影响,整体空间效益不佳。如何有效测度和解释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化机理,提升空间拓展的综合效益,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