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州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对于其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既有一般城市新区的特征,又有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协同”四个方面。因此,新时代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突破中心城区建设的传统模式,扩大到辖区全域乃至更大范围的城乡均等化发展,坚持系统性思维方法,以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及理论导向作为城乡公共服务统筹规划路径,并重点从设施供给、空间配置和实施保障三方面进行落实。籍此,为推动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跨越式、优质化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其更好地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通州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12-0005-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刘秀杰,万成伟.北京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逻辑与策略[J].规划师,2019(12):5-10.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Logic and Strategy,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Liu Xiujie, Wan Chengwei [Abstract] Fair and equal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s critical for the functioning of sub-civic center of Beijing for Tongzhou district. I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ill be unique represented by “high start, high standard, high quality, high coordin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ongzhou district shall break traditional model and be systematic in urban-rural equal development. With orientations by vision, need, problems, reform, and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strategies from facility provision, space configuration, implementation insurance. It provides an even, leap,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olution for Tongzhou district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sub-civic center of Beijing. [Keywords] Sub-civic center,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Equal development, Tongzhou
0引言
在2017年9月通过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对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这一定位,标志着通州区从2004版北京总体规划定位的“重点新城”、2009年的“现代化国际新城”、2010年的“聚焦通州”向北京“一体两翼”的城市副中心定位转变正式敲定。这意味着:一方面,要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好城市副中心规划区域,建构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反磁力系统,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功能疏解、人口截留的副中心作用;另一方面,需统筹好城市副中心与通州区乃至北三县的关系,实现全域均等、高品质发展。 从国外新城区发展建设的经验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历了只注重核心区到全域统筹的发展过程。最早的新城规划建设始于英国的第一代卫星城,规划建设深受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影响,以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为导向,卫星城以居住功能为主,大多数功能依附于主城,故也被形象地称为“卧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认识到“卧城”的不足,倡导在新城增加企业、工厂和公共服务设施,就地解决部分人的工作,但仍然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工商区,且因规模太小,建设局限于城区,忽略了广大乡村地区,导致新城仍依附于主城,这代新城也被称为“辅城”。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城设施日趋完善,功能基本独立,离母城的距离越来越远,能较好地起到“反磁力”的作用,并肩负起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重任;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进入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新城建设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网状结构,相互连接而出现城市圈,以城乡共荣为发展目标的网络化、全域化的发展格局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向乡村地区延伸,城乡等值化目标得到落实,如东京的筑波新城就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建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