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果。重庆于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探讨,结合自身山地城市的特征,通过建(构)筑物立体绿化、山地公共海绵系统和活水海绵系统,共同构建由高到低逐级消纳雨水的山地立体海绵系统。文章通过对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希冀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山地城市;海绵系统;重庆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12-0065-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吴君炜,熊科,罗翔.重庆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策略[J].规划师,2019(12):65-71.
The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Mountainous Sponge City System, Chongqing/Wu Junwei, Xiong Ke, Luo Xiang [Abstract] Since the proposition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actice in different cities have been going on and positiv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Chongqing became the experimental sponge city in 2015. After years of practice with its own characters, the city built vertical greenery, mountainous sponge system, flowing water sponge system, and a mountainous sponge system that absorbs rainwater by different vertical levels. The paper concludes its experience and provides an inspiration to other cities. [Key words] Sponge city, Mountainous city, Sponge system, Chongqing
0引言
自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概念以来,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各类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各饱受内涝、干旱困扰的城市纷纷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系统的完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地理区域。其中,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具有山水空间足、坡陡起伏大、雨急径流快和土薄持水难的自然特征,城市排水、蓄水特点鲜明,给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挑战,不能简单套用平原城市的技术和方法。 重庆作为我国区域最大、特征最明显的山地城市,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景观异质性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2015年,重庆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为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要求,深入实践绿色发展理念,重庆启动了《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致力于构建独具山地城市特色的城市立体海绵系统,并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该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内容,以期为类似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重庆区域概况及海绵城市建设本底分析
1.1区域概况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周群山环绕,从北至南依次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总面积为8.24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4%,区域内形成了盆中方山丘陵、盆东平行岭谷和盆周边缘山地三类地貌单元。其中,盆东平行岭谷面积约为5.3万平方公里,共包含30余条北东—西南走向的山脉,重庆主城区正坐落其中(图1)。重庆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和北碚区,共9个区,面积为5 473 km2。
1.2海绵城市建设本底分析 重庆城中丘陵起伏,溪河纵横,山水风光秀美,景色丰富多变,具备建设海绵城市的本底条件。 (1)山水空间足。 重庆主城区面积为5 473 km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 188 km2,其余大多为山、水、林、田自然生态空间,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2)坡陡起伏大。 重庆主城区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坡地面积大,坡度大,大于7度的坡地面积占比达88%;地形起伏大,自然空间立体而丰富,适宜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