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批判性思考大量涌现,如何整合智慧城市项目与城市空间发展框架是需要审慎思考的规划决策问题。文章以智慧科技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一般影响和对新技术“萌发—演化—成熟”规律的客观认识为前提,通过重新梳理海外典型智慧城市项目与所在城市长期空间发展策略的关系,认为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仍需要立足于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和局部设施服务系统,采取精明的“智慧城市导向发展”(SCOD)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整体效益。 [关键词]智慧城市;空间发展;空间结构;信息通讯技术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7-0090-05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C [引文格式]郭磊贤,刘钊启,吴唯佳.“智慧城市导向发展”的策略与空间模式[J].规划师,2019(7):90-94.
Strateg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Smart City Oriented Development”/Guo Leixian, Liu Zhaoqi, Wu Weijia [Abstract] As critical thinking on smart city development emerg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ntegrating smart city projects with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in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The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smart technologies on urban space, and rules of new technology emergence, evolution, maturation. Based on a summary of smart projects and urban space interaction based on overseas cas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smart city development shall be based on emphatic area and service system and adopt SCOD model,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general benefit. [Key words] Smar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Spatial patter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0引言
时至今日,智慧城市在海内外都已取得一定的项目建设成果,但正如过往一切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那样,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反思也随着技术的大面积落地而不断深化。总的来看,这些批判性思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们批判“技术至上”的城市规划建设倾向脱离了经济、社会和空间等其他重要的维度,“数字领域最伟大的创新仅仅带来了乏味的城市环境”[1],技术理性忽视了城市的整体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二是人们也日益警惕智慧城市的“乌托邦化”倾向,尽管规划技术人员妄图通过精密的设备和程序来掌控所有环节、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一旦建设投资难以跟上,就像阿联酋马斯达城(Masdar City)一样,难以实现最初的宏大蓝图。 发展智慧科技的初衷在于节省城市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促进城市更加高效发展,而不是造成割裂、冗余和浪费。但是,如果任由“技术至上”和“乌托邦化”的倾向进一步膨胀,那么技术将无法真正实现“为城市服务”。从智慧科技的空间影响看,城市空间发展应如何整合智慧城市项目,智慧科技应如何与城市空间的良性发展相契合,是规划制定者和决策者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1理论认识
在智慧城市科技对城市空间的“他组织”过程中,技术与城市空间发展愿景的结合必须在考虑技术的演变特征及技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
1.1智慧科技遵循新技术成熟度演化的基本规律 在资本市场深度参与的科技研发与应用环境之下,新技术的演化受到投资效益、市场反馈等非技术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时间维度上,新技术的发展路径并不遵循线性逻辑。20世纪90年代,科技咨询公司Gartner提出“技术成熟度曲线”,此后这一曲线逐渐成为研判新技术阶段性商业特征的理论工具。根据这一曲线,一项新技术在由研发到成熟再到普及的过程中,将大抵经过从萌芽到过热,进而经历泡沫破灭,最终收获成熟技术,回归理性价值的历程。根据该公司在2017年更新的曲线表,与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物联网平台”“联网家庭”“自动驾驶汽车”等代表性技术已经处于过热期,预计仍需要10年左右时间才能进入技术成熟期,而事关下一代智慧城市的5G等技术仍处在萌芽期(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