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利用当代城市形态学理论中的城镇边缘带和建筑类型概念,从城市整体和街坊两个尺度对青岛历史城区进行研究,探讨城市形态在大尺度层面的两种分区类型,以及微观尺度的多种混合现象。通过对青岛历史城区主要风貌的初步梳理,并对青岛城市形态的特色、规律和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关键词]历史城区;城市形态;城镇边缘带;建筑类型;青岛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6-0032-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蒋正良.青岛历史城区城镇边缘带和建筑类型的分区与混合现象研究[J].规划师,2019(6):32-36.
Zoning and Mixed-use of Urban Fringe and Architectural Types of Qingdao Historic Area/Jiang Zhengliang [Abstract]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oncepts of urban fringe, building type zoning and block patter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Qingdao historical area from two dimensions of the whole city and neighborhood. With the view of urban for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haracteristics, laws, and problems of Qingdao urban form,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rban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district, Urban form, Urban fringe, Building types, Qingdao
青岛是我国近代少数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建成的城市,这也使今天的青岛历史城区仍存有较多典型的西方城市形态学现象,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文中首先讨论了两种分区现象,即城镇边缘带(包括内、外边缘带)和建筑类型分区。笔者认为,青岛城镇边缘带是因城市各阶段发展理念的差异和增长速度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是一种基于城市尺度差异的分区现象;而建筑类型分区则是文化差异构成的肌理分区现象。同时,本文还在街坊尺度下分析典型分区内的建筑形态及其布局,解释微观尺度下的建筑类型混合现象。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可以展示青岛近代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并从不同的视角探寻青岛城市形态的特色和价值,讨论城市遗产保护和更新的话题。 1青岛的城镇边缘带和建筑类型分区现象
1.1城镇边缘带的形成 康泽恩对“城镇边缘带”概念的解释是:“城镇边缘由于城市暂时静止或非常缓慢地发展而形成的带状地带”。它是因城市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发展减速或停滞而形成的相对低密度、用地混合的城镇周边地带。欧洲城市常有内边缘带(IFB)和外边缘带(OFB)相伴而生的多圈层现象[1]。这一典型的城市形态学现象也体现在青岛历史城区中。 从“德占”时期开始,青岛按照欧洲最先进的“花园城市”理念进行规划,采取了功能分区和组团式布局。欧人区沿青岛湾畔布局,华人区位于其北侧。1910年,随着铁路港口的陆续建成,德国在青岛出台了新版规划,北拓形成了港口城区。4年后,日本人取代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在青岛继续以港口城区为中心向周边拓展,形成了日本人聚居区。1922年,民国政府收回青岛,在经历初期的经济衰退后,青岛获得了快速发展时机。1930年,青岛作为全国8个“特别市”之一,扩建了港口、东部别墅区,建设了大量公共建筑。到1934年,青岛人口增至44.6万,较民国初的28.9万显著增加,此时的青岛已成为国际闻名的度假胜地(图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