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较好地保存了我国近代军事设施,记载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具有历史、军事、科学与景观等文脉价值。根据史料和现场调研,文章以文脉价值为支点,结合现状问题,对公园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能为公园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并对类似项目有所启发。 [关键词]文脉价值;遗址公园;保护;规划评价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6-0051-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刘敏,雍玉婷,王天青.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文脉价值与规划评价[J].规划师,2019(6):51-55.
The Contextual Value and Planning Criticism of WWI Heritage Site Park, Qingdao Mountain/Liu Min, Yong Yuting, Wang Tianqing [Abstract] The WWI heritage site park at Qingdao mountain well preserves military faciliti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records urban development of Qingdao city. It has historical, military, scientific, and landscape values.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and on site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contextual value, analyzes current problems, evaluates park plan, puts forward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ture plan of the park. [Key words] Contextual value, Heritage site park, Preservation, Planning evaluation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的胶州湾畔,1891年清政府胶澳设防,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1897年,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地区,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并进入发展快车道。此后,经过日本独占、民国执政及二次日占的拓展建设,青岛从一个小小的海防要塞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军事防务由此成为这座近代城市建设史的重要篇章。 青岛军事建设的历史可远溯至明代。目前其城市行政中心所在的浮山所曾是明代东南海防的屯军点。1891年,胶州湾受到筹建北洋海防体系的清朝政府的关注,被钦定为国家级要塞。翌年秋,四营清军进驻,在青岛建起兵营炮台。随之入侵的德国人将青岛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军事和商贸功能。为了实现建设远东海军基地的野心,清军在青岛城郊大建炮台堡垒,构筑起规模宏大的陆域和海域防御体系。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唯一的亚洲战场,青岛多处山头公园都保留了战争遗址,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公园保留了很多清朝、“徳占”和“日占”时期的军事设施,特别是拥有青岛最完整的“徳占”时期的炮台[1],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规划建设备受重视。 1青岛山的历史变迁与文脉价值
青岛山位于青岛老城区,是城市第二高峰,海拔为128.5 m。其北依商业区,南临百花苑公园,东邻中山公园,远眺海湾。 1.1历史变迁 青岛山的建设始于清朝驻军,于山之西麓筑炮兵兵营、土垒(图1),并在山南坡修筑炮台[2-3]。 德国占领青岛后,以德国首相名字命名此山,称“俾斯麦山”。1899年,德国人在山上建南、北炮台,并开展规模庞大的地下工事,在清朝兵营原址上建设俾斯麦兵营(图2)。为加强军事防御,德国人将青岛山划入城市山林区,植树造林;同时,在山南麓建起欧洲人墓地,配建教堂,形成梯台式墓地园林(图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