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4期 > 规划师论坛 > 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

魏 伟,洪梦谣,谢 波   2019-03-12 10:06:46
 
[摘 要]以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的社区15分钟生活圈规划,在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城市人”理论指导下,以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为目标,基于供需匹配原则,提出“空间辨析—空间划定—空间优化”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辨析典型人居空间,划定15分钟生活圈的空间边界,并基于可达性评价与满意度分析,提出供需匹配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布局模式与空间优化策略。
[关键词]15分钟生活圈;社区规划;“城市人”理论;供需匹配;公共服务设施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11-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魏伟,洪梦谣,谢波.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J].规划师,2019(4):11-17.

Demand-supply Matching Oriented 15-minute Community Life Circle Demarcation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Wuhan/Wei Wei, Hong Mengyao, Xie Bo
[Abstract] To meet residents’ daily life needs, the 15-minute life circle planning is proposed to improve community and social governance. With the guidance of homo urbanicus theory, the paper proposes a 15-minute life circle planning system with three steps: space analysis, space demarc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With Wuha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ypical residential spaces, identifies 15-minute life circles, evaluates accessibility and residents’ satisfaction, and puts forwards planning layout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15-minute life circle, Community planning, Homo-urbanicus theory, Demand-supply match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①。在此背景下,构建以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的社区15分钟生活圈成为关注热点,其内涵包括均衡资源分配、保障社会民生、维护空间公正与组织地方生活[1],这一将人的尺度和体验作为重新认识社区、改造社区和重塑社区[2]标准的规划导向,不仅有助于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还有利于推动建立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与良好的社会秩序。
当前国内的15分钟生活圈研究主要侧重于层次构建、边界划定与设施配置[3],在多个城市的规划实践(总体规划、社区规划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相关标准)中都提出要构建15分钟生活圈,其核心在于居民步行可达基本生活需求,既强调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也关注自上而下的体系构建。但当前的生活圈研究“指导性”强于“实践性”,公共服务配置方面缺乏理论与方法的创新[4],宏观愿景无法精准落地;更重要的是,其规划体系的价值取向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在生活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规划者总要选择向某一方(以居民为代表的需求方或以政府、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供给方)的诉求倾斜,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往往不能同时满足各方需求。
鉴于此,本文结合“城市人”理论②,在供需匹配原则指导下,将规划者作为一个追求最大整体利益的中立方,挖掘15分钟生活圈的供求关系内涵,构建供需平衡的空间匹配机制,并结合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构建实例,提炼城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1基于供需匹配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体系构建

1.1“城市人”理论对15分钟生活圈规划的指导意义
“城市人”作为以“以人为本”为内核的规划理论体系,核心理念在于人对空间接触机会(他人、设施等都可以称为“空间接触机会”)的追求[5]。一个理性的人在自我保存(生存)的同时,也寻求与他人共存(空间接触机会),他会主动与周围空间(承载着空间接触机会)发生联系,去寻求更能“满足”他的空间机会,这种“满足”不仅是物理(人的物性)上的,更是精神(人的理性)上的;而规划者要做的就是构建“可满足”的空间,并制定合理的空间治理策略,使人的需求与空间的供给合理匹配。在此理论框架下,可将15分钟生活圈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导向的圈层结构的构建,看作是为达成居民对“生活中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满足”而进行的规划,这种“满足”的评价标准则成为了具有理论意义的供需匹配:一方面,需要辨析不同空间、不同城市人的属性,挖掘供给与需求的内涵;另一方面,基于供需关系的理性分析,可得到以空间划定、设施配给和社区治理为主的规划方法,以指导城市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实践。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