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以交通和用地的相互协调与联动规划为主线,遵循“站点分类—指标遴选—典例测度—数据框定”的技术框架,兼顾交通与用地两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与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同种类型站点的各项指标,可以发现其随着城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数值,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提练出各项指标与城市系数相关的方法模型。最后,将目标城市系数代入此模型中,推算出目标城市地铁沿线土地利用各项指标的数值,以提供科学的规划决策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地铁沿线土地利用;站点分类;指标遴选;城市系数;回归分析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62-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胡智行,周梦茹,吴晓,等.“交通—用地”双维度下的地铁站点周边用地建设指标测定——合肥地铁4、5号线的实证研究[J].规划师,2019(4):62-6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ex of the Vicinity of Subway Stations Based on Double Dimensions of Traffic and Land Use: a Positive Study of Hefei Metro Line 4,5/Hu Zhixing, Zhou Mengru, Wu Xiao, Gao Yuan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raffic and land use under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of “site categorization—indices selection—typical case measurement—data specification”. With an analysis of indices at the same kind of stations in different cities, the paper concludes a model of relevance between indices and city parameters by regression analysis. City parameter can be put in th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indices of land use along the subway in the city. It provides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for decision making [Keywords] Land use along the subway, Site categorization, Indices selection, City parameters, Regression analysis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促使我国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各大中城市均面临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压力。目前,我国小汽车保有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积极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截至2014年7月,全国已经开通地铁的城市有23座(图1),预计2020年全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座,总里程达6 000 km。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铁站点周边用地是城市规划视域下典型的交通属性与空间属性叠合的节点空间,一方面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轨道交通建设可以缓解城市交通输配和空间竞争的压力并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轨道站点周边土地的高效利用与建设也可为轨道交通提供合理的空间及足够的人流,以此达到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双向互利共赢。而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体化规划,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综观国内外研究,国内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鲜有定量的分析(图2)。本文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用地”双维度下的用地周边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从定量分析层面入手,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模型和技术框架,以期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借鉴。 1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由于轨道交通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限于一定范围的影响区内,通常将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合理区作为直接影响区。根据相关研究,综合考虑步行速度、时间等多种因素,确定步行合理时间为10分钟,由此推导出步行合理距离为500 m。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为以站点为圆心半径500 m的圆形区域内(特殊站点另行考虑)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