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创意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进阶的一种新模式。格拉斯哥借助“文化选美”活动打造创意城市;台北活化与再利用闲置空间,发展创意产业。培育创意阶层,重视创意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同时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旗舰活动,以及实现全民参与等是创意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意城市;发展路径;格拉斯哥;台北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84-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陈文晖,刘雅婷,巨少达.创意城市发展路径漫谈—基于格拉斯哥、台北案例的启示[J].规划师,2019(4):84-88.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Path of Creative Cities: Case Studies of Glasgow and Taipei/Chen Wenhui, Liu Yating, Jü Shaoda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mprov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Creative city becomes a new pattern of city renaissance and regeneration. With Glasgow and Taipei as example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city, and analyzes their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s and features. Creative class cultivation, creative space construction, and human oriented cultural flagship activities are effective ways for creative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reative city, Development path, Glasgow, Taipei
0 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创意”已成为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创意经济的逐渐兴起,地方决策者不断尝试将创意应用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了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低资源消耗性[1],需要特定的场馆以开展自身的生产活动,对这些场馆的改扩建优化了城市内部结构[2],对城市更新与再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不再单单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管理,更来自于“人”,即创意的缔造者、参与者和反馈者。如何借鉴优秀城市的发展经验、挖掘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城市是我国城市管理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1 创意城市的概念与形成要素
1.1概念缘起 创意城市的理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开始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学者Landry最先提出“创意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创意城市的共同点是富有想象力的个体、创意组织机构和有明晰目标的文化[3];此后他结合英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城市更新需求,开始探索如何借助创新解决城市复兴过程中的问题。学者Comedia认为,创意城市是生活领域的创新中心(A Vortex of Innovation),尤其在艺术、设计和新媒体领域[4],城市复兴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创意基础、创意环境和文化因素,因此任何城市都可以成为创意城市或者在某些方面具备创意属性[5]。Peter Hall认为真正的创意城市是多方面领先的、建立在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之中的,是城市和“新事物”之间持久的动力关系[6]。Sasaki提出,创意城市是基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自由表达;由一个脱离批量生产的进步和灵活的城市经济体系供给[7]。 真正把“创意城市”概念推广至国际层面的是美国学者Richard Florida。他认为,城市可以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吸引大量具有创造力的劳动阶层,从而促进地方的经济增长[8]。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Creative Cities Network),并于2004年正式开展评选活动,从实践层面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型升级。“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评选旨在鼓励入选城市之间的实践交流并将其成功经验推广至全球其他城市。但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创意城市之所以入选只能说明它们在某一侧面表现突出,而非理论意义上的创意城市[9-10]。更为尴尬的是,一些城市管理者并不知道如何运用创意城市的招牌进行实践,一味对标模仿,以致水土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