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4期 > 随想杂谈 > 转型·矛盾·思考——谈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变迁
随想杂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转型·矛盾·思考——谈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变迁

全峰梅,王绍森   2019-03-12 09:57:32
 
[摘 要]当前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保护对象从“文物单位”到“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少数人坚守到全民努力,保护方式从冻结保护到多元利用。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登录速度“快”与行动速度“慢”、“效益最大化”与“过度开发”、“物质环境优化”与“社会关系断裂”等问题和矛盾,必须以系统理论、辩证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去进行创新应对,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好城乡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观念转型;系统;辩证;可持续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89-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全峰梅,王绍森.转型·矛盾·思考—谈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变迁[J].规划师,2019(4):89-93.

Transformation, Contradiction, Reflection: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Quan Fengmei, Wang Shaosen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ree aspects: from unit to heritage in objects, from minority to all the people in subjects, and from frozen protection to multiple utilization in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tection: fast enrollment and slow action,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over exploitation, phys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disrup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systematic theory,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sustainable concept are needed for creative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so a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System, Dialectics, Sustainable

0引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诞生了诸多的公约、宪章和宣言等文件,众多国际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通过这些国际文件,不断形成共识,推广先进理念。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在这些文件、理念的影响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快速城镇化,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诸多的矛盾和价值选择,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理性思考,寻找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发展与转型

1.1保护对象:从“文物单位”到“文化遗产”
过去,人们观念中的文化遗产仅限于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和文化景观等“动态遗产(Dynamic Heritage)”和“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也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建筑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由少到多,保护对象由单体到整体,保护范围由城市向乡村拓展,保护要素从有形实体向“人”及其生存空间转变。
(1)保护数量和类型由少到多。
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1961~2013年,国务院已公布了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由最早的180处上升到目前的4 296处。建筑文化遗产的类型由原来的宫殿、官邸、寺庙、陵墓和纪念性史迹等,向传统民居、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遗产和二十世纪遗产等“与人类有关的所有领域”拓展。
(2)保护对象由单体到整体。
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规定:“保存文化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至此,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形成了由单体文物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和历史性城市的多层次保护体系。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为例,国务院在1982~2017年间先后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类型各异,为人们回顾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扇窗口。2003~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了6批共计2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村镇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