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2期 > 系列专版 > 行为量化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评估研究
系列专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行为量化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评估研究

李 颖,颜 婷,曾艺元,刘洁贞,周永杰   2019-01-28 17:10:41
 
[摘 要]从城市居民个体的行为需求入手,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开展深入的使用评估,是存量规划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强调“自上而下”的标准化配套,关注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均等和公平,缺乏针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馈,忽略真实生活场景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组织,难以保障设施的有效使用。文章提出以居民出行活动为切入点,通过量化城市居民行为来搭建设施有效使用的评估模型,探索主动式引导不同人群行为习惯的空间设计手法,实现对现状设施空间分布的修正与完善。
[关键词]设施有效使用;居民行为序列;行为量化;评估体系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2-0066-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李颖,颜婷,曾艺元,等.行为量化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评估研究[J].规划师,2019(2):66-72.

Assessment System for Effective Us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Based on Quantified Behavior Analysis/Li Ying, Yan Ting, Zeng Yiyuan, Liu Jiezhen, Zhou Yongjie
[Abstrac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evalu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needs is important in transitional period of urban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top-down configuration highlights spatial equity and evenness without considering residents’ practical needs in real life scenarios. It cannot ensure effective us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he paper starts with outgoing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quantifies their behavior, establishes evaluation model, explores spatial design approach that actively guides behaviors of different groups, and realizes corr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ur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Key words]  Effective use of public facilities, Behavior sequence, Quantified behavior, Evaluation system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提出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几年全国各地积极推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探索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各类设施及公共空间的配置模式,国内外学者也在积极开展设施可达性及均等化等研究,针对设施供给侧的价值观已经逐渐转向“人本主义”。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开始进入下半场,城市建设已经步入从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关注人的需求,开展针对城市居民需求侧的研究成为提升设施空间配置有效性的重要方向。以城市居民个体需求及行为特征为切入点,评估现状社区设施空间供给的问题,作为未来提升设施使用效率及社区服务品质的重点支撑,有利于推进设施空间配置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有效契合。

1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的实现

1.1设施有效使用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公共服务设施(以下简称“设施”)配置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传统配置方式依照“自上而下”的配置指标和标准规范,关注空间、数量、配置标准和服务半径等指标[1],强调设施空间分布上的均等和公平。显然,在不同的个体需求特征、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下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设施配置[2]。这种“从指标到设施(空间)”的规划方式,关注设施配置的客观性条件,保证设施布局的标准化,但缺乏设施使用层面的主观性指标,对其“有效性”的思考不足,使得设施服务效能低的现实问题日渐凸显。主要体现在:目前的规划对设施配置按标准定量为主,缺乏灵活性,即缺乏针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馈与调整,忽略真实生活场景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组织,难以保障设施的有效使用。
设施的有效使用是由内在和外在的服务能力共同决定的。内在服务能力即设施的服务供给能力,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费投入程度、设施建设程度等客观因素决定,是设施有效使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3];内在服务能力受社会文化因素、居民个体需求、特征差异和意识习惯等主观因素影响。
有效使用评估主要建立在内在服务能力上,评估结果并不只是强调有效与否,而是重在体现设施服务如何更好地匹配城市居民的出行秩序,通过判断不同街区属性、量化街区居民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来完善配置。随着中国城市发展重点的转移,即从重视量变转向重视提质,城市设施配置的优化更要求从居民个体需求着手,开展深入的使用评估。这种“自下而上”的评估体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营建理念,正是存量规划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策略。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