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中国面临着社会资源需求总量剧增格局下的城市治理转型与重构,传统自上而下、以经济增长为愿景的城市规划也面临转型。基于社会资源视角和转型城市的资源治理危机,文章指出中国城市正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从以增量扩张为发展重心转向存量优化,从以土地财政为导向转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转向“让生活更美好”。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需向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相互合作与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转型,规划方法应向协商型规划转型,规划目标应由单一维度向多元共融转型,规划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元。 [关键词]机构改革;二次转型城市;城市规划转型;治理;协商型规划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1-0025-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林赛南,李志刚,郭炎,等.走向社会治理的规划转型与重构[J].规划师,2019(1):25-30.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wards Social Governance/Lin Sainan, Li Zhigang, Guo Yan, Liu Da [Abstract] As China experiences a sharp increase of resource demand, urban governance, as well as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are facing transformation and restructur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cities face a secondary transition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expansion to improvement, land finance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o better life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urban planning shall transform towards collaborative and coordinated social governance with communicative method,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diverse visions.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reform,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city, Urban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Governance, Communicative planning
0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资源已经极大丰富。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在社会资源需求总量剧增和资源平衡配置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社会资源的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方面[1]。2018年3月国家部委规划职能的调整和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正是对新的资源治理需求的积极响应。空间是最为直接的资源载体,也是治理的直接对象,空间治理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正变得愈加重要和突出。在此背景下,以空间治理为本质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革命性转型。 为此,本文基于社会资源视角和转型城市的特征分析,揭示当代中国城市资源的治理危机及城市面临的二次转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
1 机构改革的背景: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
中国一直是个社会资源总量不足的社会,其社会调控遇到的矛盾之一就是贫弱的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对象(即全体人口)的超大规模之间的矛盾[1]。改革开放40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中全体人口或绝大多数人口都被卷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需求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迅速增加。而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社会调控形式亟待变革。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8个部门的规划、确权登记等领域的职能进行整合,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统筹治理。这一改革不仅有效化解了以往行政机构的“条块化”职权分割产生的矛盾,还体现了在社会资源总量变化的大背景下社会调控形式的“再领域化”和“再中心化”。 社会资源总量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物质性资源,也包含文化资源、权力资源与智力资源等非物质资源[1]。只有实现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的共同治理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与供给。因此,对规划工作而言,这一改革要求未来的空间规划要基于自然资源的本底环境,最有效新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建设,有大量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基于对国家农业高新区价值与发展趋势的判断,探索杨凌农业高新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应对,以期探索出更多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发展经验。1杨凌国家农业高新区的发展回顾与特征判读
杨凌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在西安、宝鸡发展轴的中部,是关中城镇群的次核心城市。早在四千年前,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杨凌国家农业高新区面积为132.57 km2,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为20.64万,生产总值(GDP)达141.27亿元。在2015年度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杨凌农科”品牌估值达661.9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第二位,成为价值链条更长、品牌内涵更丰富、产品体验更优秀、更具现代气息的农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