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1期 > 规划广角 > 创客空间入驻团队的联系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规划广角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创客空间入驻团队的联系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裴亚新,周素红,李 骞   2019-01-16 16:41:47
 

[摘 要]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创客空间布局成为国内各大城市落实“双创”的措施。文章首先对深圳市创客空间分布进行梳理,并选择4个典型的创客空间进行分类讨论,研究投资推广型创客空间和联合办公型创客空间入驻团队产生的内外部正式、非正式联系网络特征;其次,结合创客空间所处的宏观环境、运营模式及入驻团队的特点分析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最后,梳理微观创客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并提出创客空间建设需求与城市规划供给的对接策略。
[关键词]创客空间;联系网络特征;规划应对;深圳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1-0063-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裴亚新,周素红,李骞.创客空间入驻团队的联系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9(1):63-70.

Connection Between Settled Teams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in Hackerspace/Pei Yaxin, Zhou Suhong, Li Qi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ion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s regarded as a new engine fueling China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as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hackerspaces have been spreading in many cities. Taking four typical hackerspaces in Shenzhe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ties between hackerspace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of co-working. Then the reason for different ties characters is related with environment where hackerspace located, operation model of hackerspace and teams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paper reorgan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or space and the city, and proposes connection strategies between hackerspace’ spatial needs and city planning supply
[Key words]  Hackerspaces, Connection network character, Planning response, Shenzhen

0引言

随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及互联网的发展,以批量生产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向以个性化定制与服务为特征的方向转型,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提倡个人结合自身兴趣开展创造与创新工作的创客运动很快席卷全球。发展至今,创客的队伍扩展到了全世界计算机爱好者、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师和黑客等群体中,并通过互联网链接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全球网络。作为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分享知识和共同工作(Co-working)的场所。得益于近年来“共享经济”的发展,创客空间将怀揣着发扬个人兴趣、实现自我价值、共享设备等目的的创客们汇集起来,进行创意激发的知识共享和共同创造,使创意、创新和创业串联成为一个有机联动的过程[1]。
近年来,“创客空间”这一概念从欧美国家流入中国。从《2015中国创新发展报告》对创客空间的调研看,国内的众创空间大概只有140多家,数量与知名度均较低。然而,经过短短几年,当前中国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 875家。广义的创客空间包括联合办公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两个主要产业形态。创客空间在中国已呈现井喷式发展,创客空间的发展也成为一种“城市现象”。
与实际发展不匹配的是,近些年,学者们对于创客空间的研究比较少,研究的方向与领域比较分散,包括资源管理、集聚机制等方面的社科研究[2-6],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创客空间的发展情况,通过持续几年的田野调查对其进行细致的探究[7-9]。
周素红等人认为广义的创客空间包括区域尺度的创新产业集群空间和微观尺度的创客空间[10];王晶等人认为,创客空间本质上是以“共享”为核心的微型创新产业集群[11]。受硅谷、128公路、“第三意大利”和中关村等全球知名的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地理学界长期以来偏重于地方与区域层面的产业集群研究[12-15],对于微观尺度的集群现象研究不足。创客空间承载着众多的小微创新创业企业,作为一个微小尺度的“集群”补足了产业集聚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
进入21世纪以后,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关系转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网络,很多证据表明,创新过程已经变成了一种网络过程。创新网络的形成使得集群内部企业在分享创新资源、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和降低创新风险方面有着潜在优势[16-21]。这种潜在优势一般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网络带动技术与知识的快速传播得以实现。联系网络主要分为正式联系网络与非正式联系网络,两者为相对概念。一般认为,正式联系是指基于正式合同的创新联系,如由战略联盟、技术研究共同体和合资等形成的合作关系;非正式联系则指没有正式合同的创新联系,如由企业衍生、人才流动和长期贸易网络等形成的社会关系[22-23]。
国内研究大多从创客空间的概念、内涵、特征、创新模式、教育教学和图书馆构建等角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