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1期 > 规划广角 > 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 |
董 慰,李亚蓉,董 禹,张 威 2019-01-16 16:38:50 |
|
[摘 要]在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推动下,乡村社区规划和建设实践活跃而多元,但存在着难以落地和盲目建设等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理论,对重拾中国乡土特色,实现乡村社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我国乡村规划特殊性的认知,探讨指向务实、持续发展和引导村民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阐述了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的内涵、要求及角色,并将该模式引入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村的实践中。 [关键词]乡村社区;乡村规划;渐进式营建;模式;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村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1-0082-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董慰,李亚蓉,董禹,等.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J].规划师,2019(1):82-87.
Exploring Progressive Building Mode for Rural Communities/Dong Wei, Li Yarong, Dong Yu, Zhang Wei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booming while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s such as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indiscriminate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itable and sustainable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ory are significant to recaptur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cognition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rural planning in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a progressive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del which is pragmatic, sustainable, and villager-oriented,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requirement and roles of this model, and applies it into the practice of Dishui village, Jinxiu county.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Rural planning, Progressive building, Model, Dishui village, Jinxiu county
1我国乡村建设的现实考量
1.1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反思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我国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曾指出,我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微观基础,其发展对我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出台,乡村地区已经成了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也成了市场投资的热土。一时间,“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建筑师、规划师及各界人士均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活动中,成为自下而上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例如,“艺术下乡”“设计下乡”等活动①,从乡土建筑建造、乡村环境改造、乡村社区营造、乡村产业帮扶乃至乡村社会组织重构综合发展等不同层面为乡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2]。但是,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在打造“明星村落”的同时,也有人质疑——我国传统的乡村很美,不仅是山水之美,还是村落建筑之美,难道这一切是靠设计师创造出来的吗?显然,乡村建设问题是关系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城乡新型关系的复杂系统问题,是不可能仅靠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就能够完成的。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设计师将个人对田园乡村“独特”的审美标准表达在乡村建设之中,使乡村处于“看起来很美”的窘境,甚至乡村建设项目最终成了农村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完全忽视了村民的需求。乡村建设应该是对乡村“人”的建设,应该是在透彻理解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部力量介入到乡村建设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应该保持对乡村文化的敬畏与尊重,理解乡村内在的需求,进而摸索乡村有序重建的科学路径。 1.2 我国乡村规划的特殊性 (1)由于乡村物质空间结构与环境相对简单—分布散、规模小、密度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高度依赖,导致传统的物质空间设计的“用武之地”非常有限。 (2)在简单物质环境背后的乡村问题错综复杂。在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由家庭集聚形成村落,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他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本质上都是从家庭、土地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衍生而来的。几千年来我国乡村的家庭与土地之间的依附关系一直非常稳定,形成了乡土社会特征。但近代以来,由于制度、法规和政策的巨大改变,这种依附关系发生了动摇[3]。人口和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出现人户分离和职住分离,进而导致了乡村社区空心化、老龄化及治理结构异化等问题。由于“传统秩序崩溃,而新的乡村秩序尚未建立”,只是单纯解决物质空间问题已远远不够,应帮助乡村重新“建立基于信任的文化和环境自信的乡村社会网络系统”[4],这将需要开展更多的乡村治理行动。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