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第1期 > 聚落寻踪 > 旧时光里的“新生活”:宁德市屏南龙潭村空间解析
聚落寻踪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旧时光里的“新生活”:宁德市屏南龙潭村空间解析

张 杰,徐慧卿   2019-01-16 16:34:38
 

作者简介:张 杰,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慧卿,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硕士研究生。


1村落概况

龙潭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东与四坪村和代溪镇忠洋村接壤,西邻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南靠圪头村,北与三峰村相连(图1)。龙潭村村域面积约为2 km2,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共340户,总计1480人。

2村落发展与空间特色

龙潭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据地方志记载,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移民入驻龙潭。而龙潭陈氏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宁邑东山下迁入肇基,后有叶氏迁入。明清时期,龙潭村宗族以傅、杨、高、叶、周、韦等姓氏为主,后傅、杨、高、周宗族逐步败落,其中傅氏宗族家产由陈氏族人继承,韦氏宗族迁往三峰村。至今龙潭村村民主要由陈氏、叶氏族人组成。
龙潭村旧称龙潭里,又名虎朝潭。村内有一潭,形态为圆形、似锅,面积约为200m2,靠潭头的两座山像两只争食猛虎相扑,使溪面相夹不足3 m,形成龙潭瀑布,壮观秀丽,由此称“龙潭里”“虎朝潭”。龙潭村有着千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文景观和古朴的民居建筑,村民朴素而淳厚。

2.1山水相间的带状聚落空间
龙潭村四面环山,龙潭溪从村落中央蜿蜒穿越,两侧民居建筑沿着小溪南北相向布置,绵延数里;同时,结合山地地形,整个聚落建筑高低错落,参差交错;黄土墙面与黑色瓦片有机结合,加上形态丰富的山墙与周边茂密的绿色山林,整个聚落显得朴实、自然而清新,呈现出山水相间的带状聚落空间特色(图2)。
 
2.2纵横交错的街巷空间
龙潭村的建筑民居都不是完全并列建造的,建筑之间交叉错落,加上廊桥空间的出现,街巷随建筑发展呈现出折线形,小巷与主干道呈“丁”字相交,由此形成了一条主干道与数个“之”字形小巷相连的道路网络系统,加上地势的高差变化,进一步彰显了古村落复杂的街巷网络体系。村内主要道路宽4~6m,次级道路宽2~4m,并通过数条宽1~2 m的小巷与之相连(图3)。
     
3建筑特色

龙潭村现存传统风貌建筑2万多平方米,其中九峰寺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回村桥为屏南县级文保单位,另外有诸多文物点。其中,回村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建,该桥原建于村中,是该县建设完工年代最晚的一座石拱木屋廊桥,被称为“末代廊桥”。1978年修建熙(岭)—圪(头)公路时,该桥照原貌搬迁于现址,桥长26.1m,宽4.9m,单孔跨度8.3m,桥面至水面高度为5.4m。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屋建筑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桥屋内横梁上题有多幅楹联。整座桥雄伟壮观,与溪中分别耸立的三墩天然巨石相结合,形成“颖水三墩驻,西溪七拱桥”的优美景致(图4)。
村内现存传统建筑多为保存相对完整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多依山傍溪建造,建筑多为夯土与砖木混合结构,灰瓦屋顶;室内空间围绕天井布置,有对称与不对称多种方式,并与地形巧妙结合,灵活而自由,天井相对较小,院墙高立,条石门当,立柱飞檐,自由而朴实(图5)。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