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11期 > 规划设计 > 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与淄博市实践
规划设计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与淄博市实践

张小平,李 鹏,魏培峰   2018-11-27 15:51:58
 

[摘 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总体城市设计应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为目标,因此如何将宜居理论融入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及实施路径,成为新时期规划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文章在对宜居及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淄博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立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构建城市安全格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搭建后续行动计划四个方面构建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关键词]宜居;总体城市设计;以人为本;淄博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11-0054-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张小平,李鹏,魏培峰.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与淄博市实践[J].规划师,2018(11):54-60.

Livable City Oriented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Zibo City/Zhang Xiaoping, Li Peng, Wei Peifeng
[Abstract]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require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be livable city oriented. Planners shall delibera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livable city vision, theories with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With Zibo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livable city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system from  safe urban layout, spatial quality, cityscape, and action pla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practice.
[Key words]  Livable,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Human orientation, Zibo

0引言

2017年6月1日,《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将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要求城市设计的编制应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空间。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以人为本和宜居目标导向体现在城市设计中。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整体的物质空间为对象,致力于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保护山水格局及优化城市形态格局。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体系化设计,搭建城市景观框架,从宏观上探索城市整体性的风貌特色与空间格局已经成为业界基本共识[1-2]。但城市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居住并生活其中的人,宜居的城市空间应当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场所空间,这与城市整体物质空间密不可分。如何将宜居理论融入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及实施路径,成为新时期我国总体城市设计面临的新挑战。因此,以宜居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宜居目标导向下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1宜居及宜居城市的内涵辨析

1.1宜居的思想渊源
宜居,顾名思义,即适宜居住,可见宜居的主体是人。关于宜居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地—古希腊[3]。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制开始形成,而公民作为城邦主体,其个人作用不断得到体现,因而立足于人的需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等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古希腊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更是成为古希腊文明中人本主义思潮的一面旗帜[4]。因此,从思想溯源上看,宜居更多的是体现出古代朴素人本主义思想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思考[5]。

1.2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建设层次
宜居城市,通俗的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城市,其落脚点在“居”上,所以宜居城市建设与物质空间密不可分,即通过建设满足居民不同层次需求的居住和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6]。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其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级逐级提升,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宜居城市建设具有层次性。史密斯(David L.Smith)提出的宜居城市三层次理论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其在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提出,城市的宜居可以分为公共安全层面的宜居、生活舒适层面的宜居及历史文化层面的宜居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张文忠认为宜居城市建设较低层次的目标应该包括城市安全性的提升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等,中间层次的目标应包括城市内部各种设施的布局和营造宜人的街区尺度等,而较高层次的目标则应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居民的人文舒适性等更高要求[7-8]。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