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以2004~2016年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获一、二、三等奖的作品为基础资料,对获奖作品的选题基本情况、选题热点及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其次,以2015年的获奖作品为例,对其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最后,对城乡社会调研选题提出建议,认为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以社会—空间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理性为指导,树立人本主义价值观,同时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获奖社会调查报告;选题;教学思路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11-0142-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引文格式]向岚麟,邢子博,崔珩.2004—2016城乡社会调查报告获奖选题特点及趋势分析[J].规划师,2018(11):142-148.
An Analysis on Topic Sel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Social Investigation Reports from 2004 to 2016/Xiang Lanlin, Xing Zibo, Cui Heng
[Abstract] With a review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 winners of the survey report on social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from 2004 to 2016,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winning pap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ics selected to facilitate the urban social investigation research trends. With winning papers in 2015 as examples, the paper makes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urvey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 and chi-square test shows that the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paper finally suggests study topics shall focus mainly on society and space with rational and humanistic principles.
[Key words] Urban sociology, Award winning social survey, Topic selection, Teaching ideas
城市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曾经提出,城市有其固有的生活秩序,城市规划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改变它的物质结构和道德秩序” [1],而是需要事先了解城市的结构秩序,以便辅助规划工作的开展。对于规划工作的评价“需要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乡社会调查可以有效地沟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城乡社会调查可以检验规划的实施状况,发现规划存在的问题,推动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调查研究本身也是规划方案酝酿过程中的一环[3]。
城乡社会调查是城乡规划工作及学科教育最基础的技能与知识。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自2000年起开始举办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作业评优竞赛,“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是其中一个独立单元,专门针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进行评比。经过十七届作业评优,城乡社会调查报告评优已从最初的摸索状态发展为被广大规划院校普遍认可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竞赛。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研究框架设计、调查、分析和写作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为城乡规划实践及城市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参赛院校通过参与竞赛,提升了城市社会学及社会调查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有利于规划学科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1选题基本情况分析
1.1数据来源及分析框架
研究以2004~2016年(2010年数据缺失)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城乡社会调查报告获奖作品为样本,共收集获奖报告500篇。研究对获奖报告题目反映的信息进行梳理,从研究空间、研究人群和研究主题等方面提取关键词,同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研究将2004~2016年(2010年数据缺失)每三年划为一个阶段,采取文献计量统计等方法对获奖院校、研究热点等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各阶段发展特点,并利用2015年的获奖论文对研究类型与方法进行深度剖析,以弥补题目信息的局限。
1.2社会调查报告获奖进程分析
根据历年获奖作品数量(图1)可以看出其整体呈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以前,竞赛处于起步期,获奖作品数量起伏较大;2007~2012年,获奖作品数量增长明显,小有起伏;2012年之后,获奖作品数量维持在56份左右,趋于稳定。在各级奖项方面,一等奖数目变化不大,稳定于5份以下,二、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趋势不稳定。
1.3获奖院校分析
统计2004~2016年各院校的获奖作品数量(2010年数据缺失),发现共有69所高校曾在竞赛中获奖。研究根据获奖作品数量将院校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获奖作品数量超过10份的院校,共有16所院校,这些院校在历年的作业评优中数量优势明显,尤其前三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获奖数量均超过20份。第一梯队中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等高校,其中北京大学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数量遥遥领先(图2)。第二梯队的学校获奖作品数量为4~10份,共有19所。这一梯队的院校或为实力较强的部属综合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