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修补是基于当前我国城镇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的战略决策。老城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存量生活空间,其更新修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老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修补研究范围、路径的不足以及老城区城市修补的需求,将场所营造作为老城区城市修补中空间塑造的重要方法,并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从核心要素的分析与提取、空间与精神层面的整体营造、多元主体的关系平台的构建三个层面探索了场所营造的具体路径,以期丰富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体系,同时为场所营造本土化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老城区;城市修补;场所营造;南头古城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10-0059-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刘易轩,吕斌.深圳市南头古城城市修补的场所营造路径[J].规划师,2018(10):59-65.
Place Making in Urban Rehabilitation of Nantou Ancient Town, Shenzhen/Liu Yixuan, Lü Bin [Abstract] Urban rehabilit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Chinese cities in transition. Old district is important life space and its rehabilitation is significant. The paper studies the area, path, and problems of old district rehabilitation, integrates place making with urban rehabilitation, and proposes an approach with three phases: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core elements, place spirit creation, and multiple stakeholder partnership construction. The approach is practiced in Nantou ancient town case, and it enriches the theories of urban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Old district, Urban rehabilitation, Place making, Nantou ancient town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规划逐步迈入了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城市修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2015年,中央针对三亚市的“城市病”问题,提出了城市修补的手段,这是城市修补的第一次实践。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城市修补的总体要求、重点内容和政策措施等,并将城市修补视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修补的完整概念包括保存、修复、翻新和再生四个部分,在修补过程中,通过对关键“穴位”的小规模针灸治疗,改善城市的整体机能,并倡导多方参与、重铸文化认同、重塑空间场所和重建优质设施。相比之前的城市更新与改造,城市修补强调多元包容、小尺度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手段更加综合化,已成为近年来规划界的热点议题之一。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对城市修补的学术研究,如吴凯晴针对中国过渡阶段的特征,提倡自上而下的城市修补;常青强调城市修补是“修旧如旧,补新以新”,并以宁波风土街区和海口骑楼老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体看来,目前学界关于城市修补的研究已具有一定深度,但对于研究范围和具体的实施路径尚缺乏深入研究。 老城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存量生活空间,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修补其公共空间、提升场所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场所营造强调以人为本,遵循有机体生长原则,注重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增强场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国外已有学者将场所营造应用于公共空间的修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城市修补研究范围、路径的不足以及老城区城市修补的需求,创新性地将场所营造作为老城区城市修补中公共空间塑造的重要方法,重点探讨了老城区城市修补过程中营造城区场所感的系统方法与策略,以期为转型期我国老城区的城市修补和场所营造提供参考。
1场所营造的内涵及与城市修补的关系研究
目前,老城区多面临产权复杂、公共空间品质不高、场所活力不足、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遭受破坏、空间资源占有不平等及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对其进行更新修补迫在眉睫。场所营造通过分析人的行为空间模式及形成机制,深度挖掘老城区的记忆与情感,为邻里关系的修补和场所活力的激活提供了载体。 1960年,以Lynch和Gordon Cullen为代表的学者首次从广义层面提出了场所与人关系的重要性,重点关注场所的感知设计及场所特性,这可以视为场所营造的起源。1976年,Relph将“Place”理论引入人文地理学,场所感成为了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外关于场所及场所营造的相关理论、评价指标已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研究体系,并在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设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多元化的应用。场所营造被定义为占用空间的过程,以此创造一个“自我的镜子”,通过场所营造,个人可以形成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参与到个人与场所叙事共同构建的对话中,以此搭建资本的桥梁,形成更强大的公民结构以及更可持续的城区。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多采取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如Williams提出场所依恋理论框架;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