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规划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工具,在破除乡村发展在土地影响下的路径依赖、引导城乡关系转型等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文章剖析了广州不同时期的乡村规划实践及其局限性,提出城乡关系转型时期的乡村规划应对策略,认为应从城乡治理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特色保护与活化和城乡空间重塑等方面着手,通过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激活乡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土地依赖;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10-0106-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邱杰华,何冬华,赵颖.广州乡村地区发展的土地依赖与模式转型[J].规划师,2018(10):106-112.
Land Dependence and Pattern Transformation of Guangzhou Rural Development/Qiu Jiehua, He Donghua, Zhao Ying [Abstract] As rural revitalization becomes a national strategy, rural planning helps coordinate urban-rural relations, break path dependence, and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ural planning practice in Guangzhou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roposes rural planning responses in the transi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cluding integrated governance,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ultural co-prosperity, and space remodeling. Through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guidance, rural areas will be activated with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tives towards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Village revitalization,Village planning, Land dependence, Guangzhou
0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关系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改变过去乡村仅作为城市的从属,而不作为被城市单向“统筹”的对象的问题。这要求未来乡村规划更加重视乡村主动性的发挥和内生动力的激活。乡村规划作为引导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工具,其工作目标往往随着政策热点转移而调整。学界以往对乡村规划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演进和乡村规划的内涵与特点,包括对乡村规划体系进行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层面;另一类从乡村规划实践出发,对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理论进行探索,侧重于规划实操层面。这两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传统城市规划的技术惯性。当前,缺少从乡村视角探索城乡关系转型背景下乡村规划应对的研究,尤其缺少对促进乡村地区振兴的路径和策略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广州乡村地区地域广阔,总面积为5 827 km2,占广州市域面积的78.4%,包括34个建制镇、1 144个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乡村“自下而上”主导与城市 “自上而下”主导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在空间上并行,导致“地租经济”依赖、土地破碎低效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乡村地区的发展高度依赖城市,成为制约广州这类特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规划管理和政策创新引导乡村地区健康发展,成为新时期村庄规划的重要议题。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广州乡村对城市的土地依赖及其发展隐忧,回顾广州历次村庄规划编制的局限性,试图通过分析城乡一体化治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特色保护与活化、城乡空间重塑等,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寻找新时期广州乡村振兴的模式转型途径与规划应对方式。
1 乡与城的关系和空间依赖
1.1广州城乡关系演进 城乡关系是存在于城镇、乡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1],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发挥实效,需要深刻理解城乡关系演进历程。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广州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乡村育城—城乡对立—城乡共融的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图1)。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州乡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乡村孕育城市,广袤的乡村地区为城市提供生存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外资的驱动之下,广州乡村地区依托“三来一补”快速实现工业化。同时,在城市蔓延与郊区化的影响下,城市边缘的村落被城市地区“挤压”。城市迫切需要用低廉的成本将农用地转变成非农用地,在空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城乡争夺过程中,城乡关系逐步转变为城乡对立。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全球资本影响下,广州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向外迅速扩张,乡村与城市的空间高度互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