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驱动是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正确认识创新空间的特征、功能和布局对创新驱动带动城市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文章以南京为例,在梳理城市现有创新空间资源的基础上,以协同创新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协同国家空间战略、优化内部空间布局和强化创新载体功能,并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方面提出创新空间发展策略,打造创新名城。 [关键词]创新空间;协同创新;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创新社区;南京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10-0124-05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陶承洁,吴岚.南京创新空间协同规划策略研究[J].规划师,2018(10):124-128.
Coordination Planning of Innovation Space in Nanjing/Tao Chengjie, Wu Lan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 function, and layout of innovation spa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rban development. With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reorganizes existing innovation spaces, studies coordination with national strategy, improvement of interior space, reinforcement of new carriers from macro, intermediate, and micro levels, and puts forwards spatial strategies from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industries, and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ommunities. [Key words] Innovation space,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Spatial layout, Innova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community, Nanjing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如何集聚城市创新驱动要素、优化创新载体布局、协同创新空间组织,以指导城市创新空间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南京正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从战略高度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本文结合南京创新空间布局的规划实践,探索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空间的发展策略。 1创新空间的内涵与发展
1.1城市创新空间 城市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在城市空间上的集群表现,是聚集创新产业活动的空间场所[1],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狭义上的城市创新空间主要指参与制造、研发等创新产业的空间实体;广义上的城市创新空间则是在狭义的基础上包含了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展示、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城市空间。 创新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而城市是创新产业发展的土壤和支撑。创新空间作为城市中集聚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和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具有集聚、孵化、扩散、渗透和示范等多种功能。 城市创新空间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发部门和独立科研机构的知识型创新空间;另一类是附属于企业的研发中心、工作站和科技城、科技园、孵化器及创客空间的产业型创新空间(图1)。
1.2协同创新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体,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强调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的非线性作用,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功能超越各子系统功能总和的目的,是合作的更高级表现形式。协同创新是将创新与协同理论相融合的一种模式,它强调单个事物之间需要通过相应的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效应,从而使整个系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强调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效应,因汇集资源、互补互动而产生合力以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 1.3相关研究进展 1.3.1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创新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创新空间发展机制、城市创新空间演化规律及空间与功能的互动关系等[2],如王兴平研究了城市创新产业空间的发展机制[3];陈爱萍等人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之间的互动式发展模式[4];屠启宇等人研究了在创新驱动影响下城市集聚空间功能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5]。此外,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还针对国内创新城市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如李晓江基于北京、天津等创新项目的研究,提出创新空间是具有特色的、存量的、网络化的新型空间;汤海孺以杭州为例,从城市创新视角论述了由不同要素主导的创新生态群;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