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产、生活和生态是构成城市功能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尺度、密度和速度是衡量城市规模与效率的三大基本指标,辐射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动力。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所谓“城市病”的产生,并非源于城市的“大”“密”“快”,而是源于功能结构的失衡和动力机制的失调。文章以深圳为例,基于“三生·三度·三力”的分析,探讨了超大城市功能集聚与疏解的特征。
[关键词]超大城市;功能结构;生产;生活;生态;尺度;密度;速度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9-0024-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周劲.三生·三度·三力:超大城市的功能结构与特征[J].规划师,2018(9):24-29.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Characters Of Metropolis/Zhou Jin
[Abstract]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are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Scale, density, and velocity are three major indices of urban scale and efficiency. Radiation, attraction, and competition are three main forces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diseases such as over population, transport congestion, and air pollution are caused by imbalance between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main forc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functional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al of metropolis with Shenzhen case.
[Key words] Metropolis, Functional structure, Production, Life, Ecology, Scale, Density, Velocity
超大城市的尺度、密度和速度的持续扩大与提升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和国力比拼的必然选择。由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所谓的“城市病”引发的超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城市分工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议题。无论是基于级差地租理论所描述的“摊大饼”式单中心模型,还是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中心城+卫星城”式主次中心模型,或是基于城市群理论的“网络组团”式多中心模型,面对当今中国大陆上出现的超大尺度、超高密度和超快速度的城市化现象,都难以单方面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人眼所见的物质世界仍然遵从爱因斯坦的公式:E=cm2。那么,一个城市的能量(E)是否也取决于其关键的两个要素:速度(c)和质量(m)?其中,质量是由尺度和密度两个要素决定的。“大象也能跳舞”是全球IT业巨头IBM公司董事长兼CEO郭士纳提出的巨型组织管理思想。体量大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快的应变速度,就会产生不可预计的强大能量。近年来国内迅速崛起的电商就是“大”“密”“快”三者结合的典型实例。
其实“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城市的“大”“密”“快”,而是源于功能结构的失衡及动力机制的失调。生产、生活和生态是构成城市功能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的交织互动构成了城市肌体的DNA基因链,三者的链长和链接决定了城市的“体型”及“体态”的健康状况。尺度、密度和速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及效率的三大基本指标,三者的大小和高低决定了城市的“体量”及“体质”的健康程度。辐射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三大基本动力,三者的平衡和协调决定了城市的“体能”及“体力”的健康水平。
1生产、生活、生态:城市功能结构的三大要素
“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公共健康问题,城市规划和设计通过控制与引导物质环境建设,影响和改变着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健康结果。”[1]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将城市的主要功能概括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方面,并被写入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的《雅典宪章》里。八十多年前的这一经典表述到现在也并不过时。从人的需求角度看,居住、工作和游憩分别对应于城市的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方面,在形态上表现为面状斑块化的功能空间,而交通作为线状网络化的要素串联了这三大功能空间。另一个不太显化的线状网络化的要素是市政系统,它以较为隐蔽的方式串联了这三大功能空间(图1)。
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面状要素与交通、市政两大线网型要素共同搭建了城市功能结构。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三生结构往往是不平衡的,正如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一样,正经历从温饱(生产优于生活)、小康(生活优于生产)到富裕(生态、生活、生产兼顾)的三大阶段。不难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有条件和能力维护好三者的平衡发展,而原生态优越但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往往很难控制好各类生产、生活污染源而导致生态质量的持续恶化。当然,大城市逐渐将污染项目外迁到这些中小城市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对于超大城市而言,生产链、生活链和生态链的不断延长已成为明显趋势。生产链越长意味着产业上下游就业机会增多;生活链越长意味着社会包容性越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可以和谐并存;生态链越长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实现的机会越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可能性越大。相对而言,超大城市更有财力、物力和人力将空间管制及环境治理从核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