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现代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与轨道交通站点紧密结合的地区对集约用地、便捷的交通换乘体验和一站式城市公共服务等的要求更高。文章以广州南沙蕉门站枢纽综合体零换乘一体化设计为例,通过强化交通核、构建室内公共步行通道、内化附属设施和上盖人工地面等措施实现了站城协同发展,提升了交通换乘效率,为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供了助力。 [关键词]站城协同;零换乘;一体化设计;南沙蕉门站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9-0088-06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黄敏恩,梁智锋,刘雨菡,等.广州南沙蕉门站枢纽综合体零换乘一体化设计[J].规划师,2018(9):88-93.
Zero Transfer Design Of Jiaomen Hub Statio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Huang Min’en, Liang Zhifeng, Liu Yuhan, Yao She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ail transport, surrounding areas of rail stations require compact land use, convenient transfer and public service. With Jiaomen hub station i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the paper introduces its zero transfer design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ransport hub, indoor pedestrian corridor, inclusion of affiliated facilities, covering of built ground. The design improves the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helps Guangzhou transport hub city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Key words] Station-city coordination, Zero transfer, Integrated design, Jiaomen station, Nansha distrct
0引言
现代轨道交通引领着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过去,人们依靠地面道路出行,进入物业是从室外到达室内的过程,自从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公共出行成为了从室内地铁站到达室内物业的过程。这种出行习惯的变化,既促使广场等部分室外过渡空间室内化,形成室内交通转换空间—交通核,也促使市政人行道等部分室外联络通路室内化,形成室内自由通路。例如,香港和日本的轨道交通建设,通过在车站周围及沿线的开发,对城市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处于急速城市化、受现代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城市发展的方向[1]。 2016年8月4日上午,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确定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2]。“十三五”期间,广州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规划十条新线,总长度为259 km2,总投资2 198亿元(图1)。广州在新线网周边土地综合开发规划(以下简称“新线网规划”)中,以枢纽综合体为着眼点,以轨道为缩短时间距离的连线,以站城协同片区为承载面,点、线、面结合,通过充分融合规划和建筑要素的枢纽综合体零换乘一体化设计,带动周边发展,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切实推进轨道场站同步选址、同步设计、同步建设,获得城市营造及轨道交通营运的叠加效应,形成公共交通网络、民生服务网络和经济发展网络,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 南沙蕉门站枢纽综合体为广州地铁四线交汇的站点枢纽综合体,是广州轨道交通第三期33个站点枢纽综合体之一,位于广州市南沙中心城区西北部,是区域重要的四线交汇交通枢纽。该项目运用站城协同设计方法,以建筑设计的精度解决立体城市规划的问题,在轨道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构建了零换乘一体化方案,形成立体法定图则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指导土地出让(图2)。
1站 城协同发展的规划设计原则
1.1以立体交通的设计为核心 提供交通服务是枢纽站的基本功能,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枢纽站在功能及空间方面逐渐复合化、复杂化。集聚型开发的枢纽综合体像一个生命有机体,内部各项要素整体协作,不可分割。枢纽综合体各要素的分工如下:地铁站—既要源源不断地输送脉冲式的大运量客流到达枢纽综合体,又要接纳数量庞大的进站乘客;叶脉状步行通道—负责组织、有序疏导地铁站的客流,这类通道包括轨道站台、站厅、交通核、步行通道和过街连廊;车行通道—负责接载外部用车人群到达或离开枢纽综合体,这类通道包括城市道路、室内车库或人工地面门厅;各类设施—经营性设施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交通衔接设施为人和车的便捷衔接服务,市政设施为枢纽综合体及所属地区的运营服务;建筑结构—与地形地貌结合,避让上述交通空间和通道,与各类配套设施恰到好处地结合,以支撑整座建筑;标志性塔楼和视觉引导入口— 建立与别处不同的、容易识别的站城一体化标记。 要构建一个健康的枢纽综合体,首要任务是建立立体人车分流交通骨架,枢纽综合体内部的交通核公共空间和公共步行通道不仅要考虑建筑自身的需求,还要考虑与周边城市公共节点的连通性、人车分流的安全性及盖内盖外物业布局的和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