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9期 > 规划广角 > 开放住区模式下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融合发展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开放住区模式下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融合发展 |
郑九州,叶怡君,张一兵 2018-10-08 09:46:42 |
|
[摘 要]文章在界定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其形成路径,从住区类型、公共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特征,得出空间封闭和社会经济差异是造成居住隔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住区模式,探讨消除居住隔离、促进交流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划分小尺度居住空间、引入街道、消除道路隔离效果和营造线性开放空间四个步骤探讨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中不同群体交往的可能性,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开放住区;融合发展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9-0100-06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郑九州,叶怡君,张一兵.开放住区模式下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融合发展[J].规划师,2018(9):100-105.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egregated Residential Area In Urban Fringe Are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Community/Zheng Jiuzhou,Ye Yijun, Zhang Yib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rmation path of segregated residential area which located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 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ype of residential area, public facilities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finds out that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isolation is the space is closed and the social economy is differen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introduces open residential area model theory to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liminate the isolation and promote communication. By dividing the small scale residential space, eliminating the road isolation effect, introducing street pattern and creating a linear open space in the segregated residential area to create social space, to achieve mutual integration of heterogenous residents. [Key words] Urban fringe area, Segregated residential area, Opening communities,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0引言 人类通过物质活动不断更新、营造城市空间,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受到收入差距拉大、轨道交通发展、新城开发与公共设施建设的影响,居住隔离现象在城市边缘区表现得日益明显。此外,城市扩张带来的物质环境更新因为居住隔离的存在造成了空间资源的等级化,以收入为标尺划分的不同人群之间缺乏心理认同。可见,作为居住隔离在城市居住空间的具象表现,毗邻隔离住区的出现加剧了社会分异,致使不同居住群体的异化不断加深。 本文对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其特征及影响,并结合开放住区理论进行思考,探讨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融合发展对策。 1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概念界定和形成路径 1.1概念界定 毗邻隔离住区的概念最早由天津大学的杨昌鸣、张祥智提出。而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是在城市建成区与其周边乡村腹地相衔接的部位区域、城市向外扩张发展的预留用地内普遍存在而又独具特点的城市既有住区,即不同收入、阶层和职业的居民虽然相邻居住,但从空间到心理上却相互隔离的一种住区类型。在“邻里单元—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的居住空间结构等级体系中,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是以居住小区为组成细胞,在一个大尺度范围内由两个及以上的建设时间不同、兴建主体不同、服务人群不同却又相互毗邻的既有居住小区组成的大型住区。 1.2形成路径 为使居民共享城市居住权益,改善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政府大力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然而,受到财政压力的制约、开发商的逐利导向和前期规划规模的限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大多集中在土地成本较低的城市边缘区。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中心城区的功能趋于饱和,其功能置换促进了人口流动,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新住区的开发。此外,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征用了大量的农民土地,这与老城因公共设施建设而失去原有居住环境的城市居民的境遇相似,表现为政府在城市边缘区规划了大量安置房工程为拆迁居民和失地农民提供居住空间。 城市边缘区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居住密度,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边缘区吸引了一批向往更开阔的绿地休闲空间、更加私密的居住环境的高收入者聚居,开发商也以此为导向建设了一批低密度、低容积率和高品质的住宅。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的形成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城市更新引起人口的内流与外迁(图1),政府在内城功能与用地饱和及新区建设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开始建设安置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开发商受到改善型居住需求的影响开始在城市边缘区建设一批高品质、低密度的住宅,使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边缘区毗邻而居(图2)。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8]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