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9期 > 规划广角 >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
规划广角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

汪 雪   2018-10-08 09:44:26
 

[摘 要]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中微观层面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全新视角,以扬州文化里地块更新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为例,解读历史街区复兴的演化机理并构建其社区参与机制。行动者网络理论将历史街区更新视为异质联盟的构建流程,其中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在目标的达成中都起着积极作用,这种将社会与生态两种聚类一体化的解释方法,为构建历史街区的居民参与更新的自主决策机制、多样反馈机制和程序保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行动者网络理论;社区参与机制;异质联盟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9-0111-06 [中图分类号]TU984.18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汪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J].规划师,2018(9):111-116.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Based On Actor-Network Theory/Wang Xue
[Abstract] From ANT (actor-network theory) viewpoint, the paper concludes urban renovation models,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 and establish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with Wenhuali block, Yangzhou case. By ANT,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is viewed as an establishment of heterogeneous coalition, among which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all play positive roles in realizing common goals. The theory integrates social and ecological groups and provides a new concept in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of decision making, multiple feedback, and procedural insurance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Actor network theor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Heterogeneous coalition

历史街区因保留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气质和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而成为城市的珍稀资产,其独特性不仅表现为物质空间环境的地方性,还表现为经济、社会、生态因素等交叉作用形成的整体风格[1]。因此,历史街区的更新是多元素交织更迭的网状统合的系统工程。我国的历史街区由于产权归属复杂和文物冻结保护等原因,普遍存在着空间环境设施陈旧、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问题,继而引发社会结构老化、功能和活力衰退的症状。同时,其优越的区位特征和潜在的旅游效益驱使地方机构及空间开发者实施多重改造工程,牵涉的多元主体经历了持续分化整合的消长过程,面对增长联盟对于社会网络和文化精神的忽视,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及社会公众的发声意愿都十分强烈[2-4]。
我国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两点:①步入冻结性衰落和创造性损坏陷阱。物质形态破旧的历史街区经常伴随着衰退的景象,要么采用原封不动的静态维护加速了历史街区的沉寂,要么在开发改造项目下摇身一变成为利润高启的牺牲品。②公众参与要求强烈但渠道受限。目前我国大多衰败的历史街区中的住户具有更新的需求,但是这股社会力量呈现细碎化的分散格局,缺乏有效的市民参与的机制保障。因此,展开历史街区复兴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对于突围其“保护性衰败”和“建设性破坏”的困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历史街区更新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述评

1.1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
1.1.1国外历史街区更新不同阶段的实践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后迈入城市化的进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伴生了内城衰败的宿疾,此后一百年来经济社会问题的计划与市场之争物化于城市建设中,表现为主导内城复兴的机构先后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轮替。根据关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不同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表1),总体而言,历史街区更新的焦点经历了从单一要素到复合关系的转变[5],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力量的崛起促使民众意愿进入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层面,内城复兴本身成为小规模的动态演进过程[6]。
1.1.2国内历史街区更新的实践模式及解释机制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的复兴主要呈现静态保护和动态调整保护两种态势。原封不动的历史展览式保护在现实中往往因市政设施陈旧等难以满足居民当代生活的需求而造成街区全局性的“保护性衰败”[7];而后者大多变异为一种“创造性破坏”,外化为轻重不一的重置现象,包括全盘重置、功能重置和社会阶层重置[8],对历史街区的生活真实性和人文精神造成了剧烈冲击,割裂了城市的集体记忆。在我国各地旧城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影响其顺利推进的难题集中表现在资金来源、实施开发模式、多元主体利益博弈与民众意愿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9]。对于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以政治经济学理论居多,包括对历史街区保护制度变更的结构化分析及所涉及的社会主体间利益关系分析[10]。

1.2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发展回顾
1.2.1行动者网络理论本体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