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9期 > 聚落寻踪 > 被遗忘的太湖明珠:苏州东村古村空间解析
聚落寻踪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被遗忘的太湖明珠:苏州东村古村空间解析

彭媛媛,张 杰   2018-10-08 09:31:55
 

作者简介:彭媛媛,上海建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张 杰,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村落概况

东村古村坐落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北部,北临太湖,与横山、绍山、阴山、大干山、小干山诸岛相望,南倚貌虎顶山脉,村落紧邻飘渺峰公路与太湖大桥,距苏州市区约35 km,区位交通较为便捷(图1) 。
东村因“商山四皓”中的领袖庚秉晚年在此隐居而得名。庚秉号东园公,东园里是其隐居之地的名称,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此后,一批贵族及其后裔为避战乱,陆续到西山隐居,后徐氏东园始祖万一公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迁居于东村,东村才逐渐形成一个大村屯,至今已有700多年。该村以徐氏家族为主,其人口约占东村总人口的70%。

2空间特色

东村依地形盘山而建,面水而居。整个村落呈带状的空间形态,呈现独特的空间特色(图2) 。
(1)山水环绕的村落格局。东村选址基本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南枕栖贤山而居,东、北、西三面环水,前有凤凰山作为屏障,是人类理想的聚居之地。又因东村位于西山岛北侧,所形成的坐南朝北的格局成为了村落独特的布局特色。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中写道:“山(凤凰山)在村北,傍湖崛起,形如丹凤,虽小而秀。东村富庶得此屏蔽之力为多”。
(2)街巷布局。街巷系统以横贯东西的主街为轴呈网格状向南北辐射。村内主街全长约500 m,宽2~3 m,众多小巷与主街呈“十”字交错状分布。街道多以青砖和湖石铺设,古时主街两侧开满了酒馆、茶楼、商号,形成了商业空间街道。
东村处于西山北侧,靠近太湖,常有贼寇入侵。东村百姓为自保,不得不共同抵御盗贼,形成了一套由“街道”和“巷门”形成的防御系统。在主街—街巷结合处与通往山路的街巷端头,曾设有“巷门”,这些“巷门”不仅起到防范贼寇的作用,还成为人们平时休憩停留的场所,成为东村独有的街巷空间布局特色。

3建筑特色

村落内留存有较为丰富的建筑遗产,有宗教、宗祠、民居、防御性与桥梁建筑等,还有义井等建筑小品。其中,明清建筑有20多处,有2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东村被列为苏州第一批受控保护的古村落。
(1)民居建筑。东村遗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是传统的江南合院民居建筑形式,典型的代表是由清代著名儒商徐联习创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敬修堂。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 866 m2,是村内最大的古民居。建筑整体布局共六进,从前至后依次为门间、轿厅、客厅、大厅、堂楼及后进。其中,大厅分五开间布置,为敬修堂的内宅,是大家闺秀栖居之地,故被称为“凤栖楼”。敬修堂有三座门楼,均以大面积砖雕装饰,砖雕内容不仅寓意吉祥如意,还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位于第一座的出轿厅上有横额“刿缋连云”四字,为乾隆十七年蔡书升题。由于历史悠久、占地面积大及建筑艺术价值高,敬修堂于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防御性建筑。“栖贤巷门”是村内现存保留较好的防卫建筑,建于明代,1986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栖贤巷门”位于村内主街中部,砖木结构,青瓦双脊屋面,长2.15 m,宽1.84 m,呈长方形。此门平面布置4根实木柱,柱高3.3 m,柱端配以卷杀、雕花栌斗、施雀替,在前后柱之间设置有供人休息的长条木制座凳,地面大面以古朴的青砖满铺,用老石板收边。
(3)宗祠建筑。徐家祠堂坐落在东村古村西边,面积为1 000 m2,由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儒商徐联习创建,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发现保存完整的清朝乾隆年间的《东氏徐氏祠堂记》碑、祠堂经费收支明细碑及半块由刘墉为殷氏题写的“贞寿毓贤”碑。整座建筑装饰华丽精致,特别是前厅轩梁上,均满施乾隆年间的苏式彩画 (图3)。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9]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