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色小镇是我国迈入工业化后期城镇空间布局的新模式,更是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成果。文章从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城镇空间特征演变出发,以京津冀地区的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以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为参照系,深入剖析了两地特色小镇的产业特征、职能特征和圈层分布特征,发现环京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同心圆”城镇结构,向心性十分明显,而环沪地区呈现出带有后工业时代色彩的“小同心圆+大网络化”的城镇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期许及其他地区的特色小镇经验,提出了特色小镇创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后工业时代;京津冀;长三角; 都市圈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8-0080-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周君,黄曦颖.京津冀特色小镇的特征对比与展望[J].规划师,2018(8):80-85,92.
Characters And Prospect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Beijing-Tianjin-Heibei Region/Zhou Jun, Huang Xiying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town is a new spatial model in post industrial era, and also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arting with town space characters in industrial and post industrial age, the paper studies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Beijing-Tianjin-Heibei region,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os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analyzes their industrial, functional, and layout character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has con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while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they have concentric+grid layout with post industrial characte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 Post industrial era, Beijing-Tianjin-Heibei, Yangtze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0引言
特色小镇的横空出世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我国逐步迈入工业化后期城镇空间布局的新模式,更是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成果[1]。国家层面顺势而为,将特色小镇作为新时期重要的空间策略和经济转型抓手,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统筹亦将发挥积极作用[2-3]。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第三大城市群,承担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镇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①的重大责任。特色小镇作为城镇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京津冀地区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在该地区的区域体系中将承担怎样的角色,未来当如何因地制宜地引导其发展从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将对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大有裨益。 从整体上说,京津冀地区的特色小镇分布范围广、层次多、内部差异大,产业类型、分布特征与发展模式都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与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有明显的不同。而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特色小镇发展都与世界级巨型城市(北京、上海)休戚相关,与之互动,受之辐射。考虑到上海周边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成熟度明显优于北京周边,以之为参照系,将有助于客观而深入地分析京津冀的特色小镇。
1后工业时代的新兴时空结构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化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应用“核心—边缘”框架来进行思考:城市进程体现了一种从核心到外围的关系,城市通常围绕中心来组织,从城市核心向外逐级拓展,呈现密度逐渐减小、功能逐渐演化的同心圆形态,演化的过程是线性的,从传统到现代、从原始到先进,外围地区通常为待开发的状态,被动等待城市中心的辐射和引领。该分析范式可追溯到1925年芝加哥学派灵魂人物Burgress所提出的同心圆理论,其奠定了20世纪工业化时代的现代主义城市的基础[4]。 然而,随着社会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发 “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兴起,地域发展出现了“分散化”“准随机”“非线性”“跳跃式”的空间拓展特征。洛杉矶学派的学者们应用“基诺资本主义”理论(也被称为“棋盘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新现象[5-6]。根据该学派代表人物Michael Dear的阐述,“基诺资本主义”理论假设信息时代处在一种无处不在的联系当中,城市的各个地区(不论是核心还是外围)都可无差别地与信息高速公路相连,因而每个地块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资本很偶然地落在某个地块之上,而忽视与之相邻的其他地块上的机会。这种跳跃式的不连续的发展方式逐渐替代了过去城市向外层拓展的线性演进方式,形成一个个带有准随机色彩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发展地块。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些孤立的地块才有可能与其他已开发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