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保护历史街区形态与社会网络结构,改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出现的传统风貌破坏、形态急剧消失、社会结构日渐瓦解等现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文章以重庆偏岩镇、白沙镇及宁厂镇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构建核心保护街区的居民户“点”单元与社会关系的“线”关系语义模型,在Ucinet6.0平台上构建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建立由社会网络整体完备度、局部稳定度和层级关联度构成的结构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基于评价结论着重分析历史街区形态与社会网络结构形态的相关关系,为历史街区的形态与社会网络保护提出规划策略。 [关键词]历史街区形态;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重庆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8-0101-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石亚灵,黄勇.历史街区形态与社会网络结构相关性探索[J].规划师,2018(8):101-105.
A Study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Physical Form And Social Network Of Historical District/Shi Yaling, Huang Yong [Abstract] To protect the physical form and social network of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paper takes Pianyan town, Baisha town, and Ningchang town as examples, establishes a semantic model that preserves social “node and line” relation and a topological structure on the Ucinet6.0 platform with social analysis method. It also establishes a structural s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social network integrity, partial stability, and layer relev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ce between physical form and social network, the paper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better preservation of physical form and social network of historical district. [Key words] Physical form of historical district,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hongqing city
0引言
随着世界发展进程的深入,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区域间经济、交通与文化交往的密切,传统历史街区自身相对稳定与封闭的社会文化系统逐渐被打破,历史街区的发展模式和传统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普遍出现历史文化空间趋同建设乃至消失等问题。一方面,伴随街区中大量原住民的迁出与外来人口的迁入,物质空间逐渐丧失了与本地原有社会关系的链接,造成许多历史街区原生社会关系的瓦解、空间与文化的异化[1];另一方面,原住民的迁出造成街区原生社会、人文环境的破坏,导致街区文化原真性的丧失,在城镇化、信息化与旅游发展对市场需求的极力迎合下,各地历史街区呈现出文化趋同的现象[2]。 近30年来,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内涵、发展阶段、理念构建、保护模式与技术方法等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在风貌改造、设施更新、公众参与形式、旅游开发模式和活力复兴方式等物质层面的研究日趋成熟,技术方法也日益丰富。而现阶段历史街区的社会网络保护研究则处于初探阶段[3]。鲜有学者从重视空间形态学的城乡规划学角度出发,探索空间形态与社会结构的相关性。故笔者以重庆偏岩镇、白沙镇与宁厂镇这三个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建立历史街区社会网络拓扑结构,试图分析其街区形态与社会网络结构的相关性,并提出保护规划建议。
1 研究对象
偏岩镇位于重庆主城北碚区西北部,核心保护区面积为4 hm2,街区呈蜿蜒条状形态布局。此次的研究范围为偏岩镇规划范围内古建筑保存较好的老街,街区空间序列依地势起承转合。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功能建筑约占总数的35%,空置房约占5%,公共空间丰富多样,街区内主要为原住民(图1-a)。白沙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部,核心保护区面积为14 hm2,呈带状分布,街巷巧妙地利用地形、顺其自然灵活布置,空间开敞有序。此次的研究范围为顺应地形高差而建,沿江东西向而走的东华街,长1 200 m,保存着清末民初的特色吊脚楼建筑风格。居民主要为原住民,且多为老幼(图2-a)。宁厂镇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城北部,核心保护区面积为12.57 hm2,因地形限制,宁厂镇沿后溪河两岸呈长条带状形态发展格局,主要建筑布局在后溪河南岸。此次的研究范围为胜利街,位于镇东,与后溪河平行,西与生产街相接,由双街子及内外半边街组合而成,长1 098 m(图3-a)。
2研究框架
2.1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发源于计量社会学,用于研究社会活动中不同行动者的相互关系[4]。社会网络是由作为节点的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的集合。其基本原理是将行动者作为“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线”,从而构建一张行动者“网络”。社会网络理论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