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8期 > 聚落寻踪 > 街巷水韵:三河古镇历史文化空间解析 |

聚落寻踪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街巷水韵:三河古镇历史文化空间解析 |
姚子刚,蒋涛,庞艳 2018-09-03 09:39:54 |
|
作者简介:姚子刚,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蒋 涛,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庞 艳,通讯作者,硕士,上海同增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1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东南角,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之处,又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3条河流在此交汇,故得名三河。三河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具雏形,因三面环水又被称为“鹊渚”“鹊岸”,为吴楚兵争要地,晋以后称“鹊渚镇”。乡镇总面积为72 km2,其中镇区面积为4.71 km2,辖7个居委会、19 个行政村,总人口为7.2 万。古镇交通便捷,距离省会合肥仅半小时车程(图1)。 古镇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主要有抗日名将孙立人,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的爱国侨领和社会活动家董寅初等。2007年5月三河古镇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7月入选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
2古镇空间布局与空间特征
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三河古镇三面邻水,这使其虽地处江北却有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三河古镇源于水、兴于水、活于水,如果说水是整个古镇的血液,那么贯穿古镇大大小小的河流则是古镇的血脉,带动了古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三河古镇的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小街。由于古建筑均位于古镇的中心地带,镇区无论是街道还是住宅都无法进行大的变动。根据三河古镇政府2016~2030年的总体规划,古镇可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及环境协调区3个部分,所以除了镇区原本的东街、中街、西街组成镇区交通的主心骨之外,街区其他地方的交通主要靠像巨型蜘蛛网一样覆盖在古镇土地上的铺有青石板的特色小街来承担,小而密是这些街道共有的特色。 (2)小巷。巷子多形成于房屋的山墙与山墙之间或者是院墙与院墙之间。古人在宅前屋后修建巷子是出于消防需要,古镇一共拥有一人巷、洪大巷、三闸巷、曹家巷、小毛竹巷、大毛竹巷、万年巷、人民巷与清水巷等26个巷子,这在中国诸多历史文化古镇当中也不多见。小而窄是这些巷子具有的共同特点:小巷的宽度从半米到两米不等,其中最窄的要属一人巷,它虽然不及桐城的六尺巷知名,但它是三河古镇最古老的深巷,也是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河古镇的小巷错落有致、四通八达,通过这些小巷能到达古镇的各个角落。 (3)小桥。“小桥流水人家”是古镇最典型的特色。由于贯穿镇内的河流甚多,这些交错的河流将十几里长的三河古镇斩为数段,人们为了保证古镇在交通上的完整性,便在河上修建了8座木桥,现如今人们能在古镇见到保留完整或是原址重建的桥只有三县桥、二龙桥和济公桥等。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三县桥,其建于三河古镇的繁华地带,恰好印证了“一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的独特地理位置(图2)。
3古镇建筑特色
三河古镇的整体建筑风格符合“青砖白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特色。由于镇区被诸多的河流交叉分割,镇区内的古建筑基本上傍河而建,正门开向街道,方便开店做生意;后门开向河流,方便生活用水。仔细研究三河古镇街巷间的建筑特色,可以发现古镇的整体建筑可以划分成3种类型:无檐式、挑檐式和挑廊式。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5]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