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区生活圈已日益成为城市落实共享理念、打造社区生活的重要手段。为促进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实施,社区生活圈需与现有城市空间管理体系相结合,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抓手落实到规划编制与实施当中。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通过对规划实施路径的探讨,为我国特大城市开展社区生活圈研究制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生活圈;空间管理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7-0094-06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廖远涛,胡嘉佩,周岱霖,等.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途径研究[J].规划师,2018(7):94-99.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Planning/Liao Yuantao, Hu Jiapei, Zhou Dailin, Xiao Jinghao [Abstract] Community Life Circl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shared ideas and build community life.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based on which we put forward that community life circle should be connected to the existing urban space management system, especially regulatory planning. Thes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planning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in China’s mega cities. [Key words] Community life circle, Space management system,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0引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社区生活圈从居民行为特征出发,能够更好地反映居民生活空间单元与居民实际生活的互动关系[1]。由于其在实现公共资源精准化分配、应对社会异质化需求、增强社区归属感与促进规划落地实施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被视为空间组织、设施布局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上海、北京与广州等城市分别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 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有实践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仍主要停留在理念倡导、规划原则等理论层面,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落地实施面临诸多问题。随着生活品质提升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日益凸显,如何将以人为本、面向生活的社区生活圈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规划编制与规划实践当中,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领域的重要命题。
1社区生活圈的内涵与意义
1.1社区生活圈的内涵 1.1.1理念缘起 社区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最早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过度集中、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日本政府提出“地方生活圈”与“定住圈”等概念,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居民定居。随后“社区生活圈”概念扩散至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其中,韩国的住区规划深受影响,基于“小生活圈—中生活圈—大生活圈”的层级结构组织社区服务设施配置[2]。而中国台湾地区也在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中采用了“地区生活圈”概念,根据人的活动所需,开展土地规模、交通网络及社会基本设施的整体性规划,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3]。 1.1.2内涵释义 社区生活圈是指居民以居住地为中心,开展包括购物休闲、医疗教育、就业通勤与生活服务等各种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范围[4]。其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居民活动时间、空间等行为特征的刻画与描述,形成涵盖居住、就业、交通与休闲等各种日常活动功能的地域范围。
1.2开展社区生活圈研究规划工作的意义 社区生活圈的实质是从居民活动空间的角度自下而上地组织地域空间结构与体系[5]。由于其依据居民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和出行频率来划定范围,能够形成更符合居民尺度的空间组织管理单元,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时空需求的精准配对,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还有助于激发居民自下而上地加入社会空间组织,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同时,社区生活圈能够更为精细地考虑老龄化、国际化等居民的结构特征,从而在空间布局、设施配置上作出有针对性的响应,以满足居民异质化的生活需求。因此,社区生活圈规划也被视为维护空间公正与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2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2.1实施的问题反思 2.1.1社区生活圈的划定方法仍不明晰 目前,社区生活圈的划定主要根据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出行行为调查,调查方法更多地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活动日志与GPS轨迹记录等方式[4,6-7]。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