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应对城市空间无序增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现有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忽视了生态要素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造成生态保护存在“只重资源、不重系统”和“只重保护、不重修复”的问题。研究借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提出“源地+廊道+缓冲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体系,构建了基于叠加分析法的源地识别方法和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廊道与缓冲区划定方法,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模拟,从认知层面、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水平生态过程;生态安全格局;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武汉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5-0108-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胡飞,余亦奇,郑玥,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8(5):108-114.
An Innovative Study Of Ecological Red Line Delimitation/Hu Fei, Yu Yiqi, Zheng Yue, Yang Xi [Abstract] The delimita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is important for orderly urban growth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safety. Current ecological red line delimitation underestimate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lements flow and interaction in ecosystem, and results in “weighing resource and preservation over system and repair”. Based on security pattern theory, the paper proposes “source, corridor, buffer” combined ecological red line delimitation method, and establishes overlap analysis based on source recognition approach, and minimum accumulated resistance model based on corridor and buffer delimitation method.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with an simulation of Wuhan city,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in cogn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delimita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Key words] Ecological red line, Horizontal ecological process, Security pattern, Minimum accumulated resistance model, Wuhan
0引言
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资源供需失衡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而严重威胁了区域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质量。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增长同生态保护之间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作为应对策略,生态保护红线被当作一种管理手段用以干预城市的向外扩张,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明显政策性特征的技术成果整合策略,以“红线”划定的形式为管理提供空间边界[1]。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随后无锡、广州、东莞、长沙、合肥、武汉与厦门等城市分别在总规层面和控规层面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划编制及管理实践[2]。2014年,为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进一步实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制度层面为其落实提供依据。尽管不同城市在实践中探索了不同的划线方法,但公众和政府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合理性、结构的科学性及划线的精确性还存在质疑[3]。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空间规划和管理的工具[4],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保护和恢复生态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完整性,实现区域生态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借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尝试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
1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1.1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 生态保护红线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与国外的绿道、绿带、公园体系,国内的生态红线、生态底线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等概念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它们的核心问题都是探讨如何通过规划控制生态空间来营造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人居环境[6]。尽管如此,相较于其他相关概念,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保护范围的关键性,红线内是支撑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②空间的不可替代性,保护对象和边界相对固定;③管理的严格性,实施最严格的准入和管理制度;④目标的多元性,既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也为生态安全奠定基础框架[7-9]。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生态保护红线是按照一定程序划定,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是支撑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产品与服务持续供给的最小空间。
1.2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 如何在空间上辨识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技术途径将城市空间增长限定在此区域之外,是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也是红线划定技术方法的核心。既有文献显示,目前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包含3类:①清单法,即在生态保护区域识别的过程中,直接选取特定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列入保护名录,该方法简单直接,在地方实践中广为应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