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针对国内目前生活圈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情况,提出需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包括明确的愿景目标、全要素的空间格局、以治理的方式来推动实施。文章结合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工作经验,重点总结了其在全要素的规划愿景、全过程的治理行动策略两方面的经验,并提出未来需从社区治理作为提升型公共服务的定位出发,审视和优化政府、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与职责,进一步加大治理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力量。 [关键词]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视角;空间治理;行动策略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5-011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程蓉.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治理对策[J].规划师,2018(5):115-121.
Spatial Governance Measures Of 15-minute Life Circle With A General Perspective/Cheng Rong [Abstract] With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the paper proposes new concept for life circle planning including clear vision, all elements spatial layout, governance driven implementation with a general perspective. Based on personal 15-minute community life circle experience in Shanghai, the author concludes Shanghai experience in planning vision, overall process governance action and strategies, and proposes more efforts be made on community governance as public service elevation, inspection and improvement on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esident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ing bottom-up powers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Key words] 15 minute community life circle, General perspective, Spatial governance, Action strategy
近年来,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为国内社区规划建设工作较为关注的热点,多个城市陆续在城市总体规划、社区规划或者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中提出了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目标,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中予以践行。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生活圈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对比,认为国内生活圈的研究实践在视角上仍相对偏窄;进而以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为例,提出生活圈需以更为全面的视角,关注全要素的规划愿景及全过程的治理行动策略;最后从社区治理的定位出发,提出了未来需进一步予以提升的方面。 1生活圈的既有研究和实践
1.1国际案例借鉴 生活圈的概念源起于亚洲国家和城市,其中最早的是日本在1965年的《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广域生活圈”的概念,作为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规划策略 [1],一直延续至今。总结日本和韩国等已有的实践,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工作一般具有3个共同特征: (1)生活圈的任务,是从居民行为规律出发,解决其不同层面和不同频率的生活需求问题。 韩国首尔的生活圈规划包括5个圈域(50万~300万人)和140个地区(5万~10万人)。其中,圈域的重点任务在于解决地区均衡发展和职住平衡等宏观问题;地区的重点任务是生活环境改善等与社区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2]。日本生活圈由定居圈、定住圈、邻里和街坊4个层面组成,其中定住圈是指居民以家为中心,开展一日生活所需的通勤(上学)、购物、休闲与医疗等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范围[1]。 (2)生活圈的空间构建,是以服务设施为核心,同时需要各类空间要素充分支撑和协调的空间体系。 以日本熊本市为例,中心商业区、地域网点、生活网点是对应定居圈、定住圈和邻里圈的服务中心,也是各层级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便于各层级中心的快捷联系,同时形成各生活圈内部舒适的空间环境,在空间模式上综合考虑了产业、娱乐、绿化与交通的因素,尤其是交通方面,分别从铁路、轨交、公交、自行车与步行等层次为生活圈建立了一个框架网络[3](图1)。 (3)生活圈的规划建设,是以人为本开展社区空间的治理过程,强调自下而上的实施机制和广泛的公众参与。 综上所述,在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应具有全视角意识,包括需有明确的愿景目标,需搭建全要素的空间格局,需以治理的方式来推动实施。
1.2国内生活圈的研究和实践情况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生活圈”概念,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与规划实践。近年来,北京、上海、杭州与成都等城市相继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城市社区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实践主要聚焦在三方面: (1)生活圈的层次构建。 柴彦威以兰州为例,研究单位制度对城市生活空间组织的影响,提出以单位构成基础生活圈、以同质化的若干单位形成初级生活圈和以区为基础形成高级生活圈的三级体系[4]。海南省从满足国际旅游岛高端服务需求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