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协同能发挥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以协同学为基础并参考相关研究,将区域协同发展分为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4个阶段,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梳理其协同发展进程,从经济、城乡、交通、政策与规划5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共生阶段)的协同发展特征,剖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由此提出下一阶段(融合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协同学;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4-0005-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周春山,邓鸿鹄,史晨怡.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征及机制[J].规划师,2018(4):5-12.
A Study On Synerg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Zhou Chunshan, Deng Honghu, Shi Chenyi [Abstract] Regional synergy may fully exert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and realize favorable resource configuration. The paper divides four phases of synergic development: isolation, dispersion, symbiosis, and integration based on synergy theory. With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case, the paper concludes its present collaboration characters from economy, city-countryside, transportation, policy, and planning,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puts forwards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its next step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offers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olicy mak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Key words] Synergy theory, Synergic development,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0引言 “协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指两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产生的共生互长关系。协同学认为,子系统的结构、行为和特征受相同原理和规律支配,产生影响整个系统的联动作用,促使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1-2]。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是协同理论的三大核心[3-5]。 区域协同指由城市及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构成的开放系统[6],突破行政区划制约,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挥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进而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推动共同发展[5,7]。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协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要素的协同发展方面,从全球、国家联盟或城市群尺度,对经济、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协同测度和实证分析[8-10],探寻产业、城市、环境和交通网络之间的协同演化问题[11-13]。粤港澳大湾区以珠江口为依托,集聚了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其概念前身为“环珠江口湾区”,最早在1980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提出[14],201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湾区独特的空间组织、经济形态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目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粤港澳三地地缘关系与区域协作[15-16]、内部经济关系与时空演变[14,17-18]及发展策略思考[19-21]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协同发展研究较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区域竞争的加剧,城市与区域正经历着巨大变革,区域间以协作的形式扬长避短、实现共同繁荣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标(即对比标杆找差距)世界三大湾区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未来重要的战略地区和经济增长点,湾区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入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特征、机制与问题,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协同的演化阶段与内容
以协同学为基础并参考相关研究,本文尝试构建区域协同系统的理论框架,将区域协同系统分为经济协同、城乡协同、交通协同、政策协同与规划协同五大子系统,系统运作服从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子系统内部的快变量在伺服效应下服从序变量,自组织程度不断提升,形成功能有序、具有高层次结构的系统。同时,经济、城乡、交通、政策和规划协同子系统之间的合作通过协同效应不断深入整合,最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现区域协同(表1,表2)。 区域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协同度表示,协同度越高,区域冲突越小,协同合作越成熟。根据增长极理论,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一开始是孤立的,之后发展条件好的城市成为增长极核,通过扩散效应推动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最终实现区域协同(图1)。根据区域发展的特征,本文将区域协同发展过程总结为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4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协同度、驱动力、子系统自组织程度及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