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郊地区以还迁社区的形式去解决还迁农民的居住与生活问题。面对城市小区式的刚性选择,还迁农民在生活、生产与文化等方面的沿袭造成了诸多的适应性障碍。文章通过调研经历过城郊变迁后的还迁农民对还迁社区在空间、生活、生产与精神文化上的诉求,结合还迁社区建设的现状特征对诉求的发生进行分析,从而以“自下而上”的思路提出还迁社区建设优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还迁社区;主体诉求;社区构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4-0095-06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付孟泽,韩欣宇.主体诉求下的城郊农民还迁社区构建优化研究[J].规划师,2018(4):95-100.
Improving Resettlement Neighborhood For Suburban Farmers’ Appeals/Fu Mengze, Han Xinyu [Abstract] In fast urbanization, suburban area solves landless famers’ residence and life problems by resettlement neighborhood construction. With no other choices than urban style neighborhood, land-lost farmers encounter adaptive barriers in life,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consistency. The paper conducts surveys on the space, life, production, and spiritual appeals of landless farmers in urban-rural transition, analyzes the causes with respect to resettlement neighborhoo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s “bottom-up”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resettlement neighborhood improvement.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settlement neighborhood, Appeals of stakeholders, Community establishment
城郊是承载城市中心区功能扩散与产业转移的重要腹地,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导致城区不断向郊区的农村腹地蔓延[1]。由于“耕地红线”的严格限制,为完成城郊地区的土地整理和空间拓展,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城郊乡村地区以集聚的形式建设,形成一种特殊但又普遍存在的农民安置社区:它将多个农村迁至一处集中建设,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以平衡耕地指标,集约出来的建设面积将投入到城镇建设中去。城郊还迁社区模式在中国已持续多年,集聚规模较大、涉及人数众多[2]。还迁社区一般由地方政府主导、把控和建设,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所形成的“刚性空间”对于作为城郊主体的农民来说是“被动选择”,而城郊农民由于世代沿袭的乡土特征具有其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文化背景,这之间产生的诸多情况是造成当今城郊“非城非乡”现状的主要原因。 社区是一个具备相对完整社会功能的、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地域聚落[3]。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不断转型的时期,农民还迁社区的建设不仅影响到城乡社会的空间结构,还会影响到城镇化发展质量。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农民诉求的视角,探究还迁社区规划、建设、运转及治理过程与主体生产、生活习惯及文化需求特征的相关性,构建“自下而上”的社区建设优化策略。
1诉求调研的维度研究
城郊还迁社区是城郊地区“割裂”式发展的集中体现,在这种城郊转型之中,作为重要的主体,农民在安置社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话语权”,一直处于“被规训”的弱势地位[2]。由空间转变引发还迁农民的生活、生产变化,继而影响到农民精神文化等方面是当前研究的共同关注点:(1)城郊农民首先面对的是从居住空间到外部环境的物质空间重塑,农村自由、散落的居住形式被城市小区的形式所替代[4],这种“一步式”的空间质变忽略了还迁农民的文化背景特征及生产生活方式[5],使城郊安置社区脱离了原有的生态本底[6],失去了文脉和特色。 (2)由物质空间切换所带来的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当前的重要关注点,农民由农村集体生活转为现代社区生活,这种切换给农民的过渡适应空间非常有限[7],在安置社区新环境与农民旧的生活方式间的融合与碰撞中,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性一直在沿袭[2],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8],甚至在新社区中,居民不满足现有的空间使用,会自发对社区进行改造[9]。 (3)城郊转型使农民脱离了与之有深厚感情并赖以维系的土地,无论是城郊地区的生产方式还是农民的就业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对于依靠农业技能、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的农民,在收入来源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时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较低[10],在“市民化”过程中还迁农民的再就业是“城市适应”的关键环节,还迁农民职业转型的好与坏影响着城郊城镇化的质量与发展。 (4)农民依靠土地维系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后,生存环境的变化会对其精神、情感和文化认知带来巨大变化[11],还迁农民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障碍[7]。有学者指出在城郊地区巨大的空间转型背后,村民的文化转型未能同步[8],而还迁农民的文化适应是其城市适应的本质,农耕文化塑造了农民“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