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4期 > 聚落寻踪 > 自然生长的红色古镇:巴中恩阳历史文化名镇空间解析
聚落寻踪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自然生长的红色古镇:巴中恩阳历史文化名镇空间解析

姚子刚,郁超群,庞 艳   2018-04-27 16:04:21
 

作者简介:姚子刚,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郁超群,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庞 艳,通讯作者,硕士,上海同增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1古镇概况

恩阳古镇坐落于川东北地区的革命老区巴中市恩阳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临巴中市巴州区,西连南充阆中市,北与巴中南江县接壤,南邻南充仪陇县,区位交通较为便利(图1)。古镇依恩阳河而建,山川秀丽,地灵人杰,自古为巴蜀重镇。作为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在明清时期古镇的常驻人口就达到了一万人,并有三千多商人往来于此。至今在城镇内仍可看到四川省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图2)。
恩阳古镇的另一个历史文化名片是红色文化。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省先仪阆后恩阳的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都置于此,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大量的红色文化遗址存留于此,红色文化镌刻着恩阳历史的辉煌。1992年恩阳古镇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入选四川省十大名镇。
           
2古镇发展与建筑特色

恩阳古镇历史悠久,距历史记载已经有1 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设郡、县时间长达800余年,是六朝郡县的故城。在明末年间战乱不断,大批湖北、广东地区的郭、陈、谢姓的后裔搬迁至此,于是合资修建古镇,现存古街共有38条,大多保存完好,现存古镇建筑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建筑特色,其中一些手工精细雕琢的建筑物让人震撼不已。同时,恩阳古镇也是因发达的水运而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重镇,因此古镇的建筑也具有浓厚的商业味道。恩阳古镇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顺应地形的建筑特色。恩阳古镇在历史上是重要码头集散中心。出于安全及对防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考虑,沿河而建的建筑大多采用吊脚楼的形式,这也是一个解决地形高差的绝佳方案。由于丘陵地形,小镇地势复杂多变,落差大,大多建筑都选在背山面水的坡地上,顺着等高线建造,依据地势高低起伏,形态变化丰富。
(2)多元融合的建筑文化。恩阳古镇接受了两次外来人口大移民,这使得古镇建筑呈现各式文化的交融。明末时期古镇建筑以木头材质为主,柱、梁结构增多,既节省木材又简化结构;清代因木材资源匮乏转而采用石头为主进行民宅建造,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建筑群体组合更巧妙多彩,整体形式更加严谨朴实。在建筑工艺上,由于大量擅长手工艺的湖北、广东等地移民的迁入,各种文化碰撞交流,门窗等细部表达都采用精美雅致的手工雕刻,建筑整体统一又不失细节,美观又井然有序。
(3)商民共存的混合建筑。“前店后宅,下店上宅”是古镇主要的建筑模式,在沿街主道及各节点处大多为商铺;镇内各种小巷纵横交错,主要布局民居,且因各户的经济能力不同,民居的造型各异。值得一提的是,沿街商铺的门都是由几大块门板组成,白天门板拆卸下来放在几把木凳上就是一个流动的街边售卖摊位,夜晚人群散去,门板就复原为大门。沿街商铺的高窗户也是镇上的一大特色,古代码头鱼龙混杂,各商铺的窗户都设计得比较高,既能保证店铺自身的安全,又便于掌握街边动态。
恩阳古镇多元化的建筑造型与形式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浓厚古老的民居建筑见证了古镇过去的繁荣,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6]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