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3期 > 规划广角 > 城市中心体系极化与扁平化共生现象研究—集散对流效应作用下城市中心体系的演变
规划广角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城市中心体系极化与扁平化共生现象研究—集散对流效应作用下城市中心体系的演变

史北祥   2018-04-08 14:56:43
 

[摘 要]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商业模式的发展,城市不同等级与区位的中心区呈现出发展条件趋同化的倾向。文章通过对南京多中心格局的观察研究,以及对中心服务等级与交通输配体系的剖析,提出城市主中心极化、其余中心扁平化发展的结构特征。同时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不同功能及生产环节布局与流动特征的详细分析,提出集聚与扩散的对流效应,由此进一步分析集散对流效应下多中心格局的演替过程,揭示扁平化与极化共生的结构特征,进而探讨空间网络结构中的等级结构体系及多中心格局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集聚与分散问题。
[关键词]多中心结构;集聚;扩散;扁平化;极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3-0085-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史北祥.城市中心体系极化与扁平化共生现象研究—集散对流效应作用下城市中心体系的演变[J].规划师,2018(3):85-90.

Polarization And Flattening Of City Center System: The Evolution With The Effect Of Agglomeration-diffusion Convection/Shi Beixiang
[Abstract] Differet parts of a city are getting similar i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s transportation improves. Based on an observation of urban structure, public servic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polarized center and other flattened units character of Nanjing city, 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multi-centered structure and coexistence of flattening and polarization, discusses spatial structure and publice service distribution.
[Key words]  Polycentric structure, Agglomeration, Diffusion, Flatten-out, Polarization

0引言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是一个典型特征,进而推动了大城市、特大城市空间的不断增长及城市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市中心区的不断分裂、成长与融合。从城市整体尺度看,中心区的分裂产生了不同功能形态的新中心并分布于相应的城市区域,形成了城市的多中心格局。在此基础上,随着各新生中心的不断发展壮大及道路交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中心之间的网络化联系得以加强,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现象在更为宏观的区域及城市群层面也较为典型,卢明华就提出城市网络是在互补或相似的城市中心之间形成的主要是水平和非层级性的联系和流动的网络体系[1]。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同一品牌在城市各个中心区均有布局的现象,也会发现城市原有的主中心仍在不断强化,新的大规模建设仍在进行并表现出极化发展的趋势。对于这一现象,已有学者予以关注与研究,如甄峰等人针对区域城市网络结构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网络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与层级区分,城市网络连接度与城市等级存在相对一致性[2];尹宏玲等人在对创新活动空间格局的研究中指出这两种结构模式同时存在,并分别呈现出单中心极化及多中心扁平化模式[3]。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空间网络结构呈现出“去极化”的发展趋势,而“极化”必然向“序化”转变[4],并由“极化效应”向“涓滴效应”过渡[5]。朱查松等人在对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中也认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等级特征并未掩盖区域整体扁平化、均匀化发展的趋势,并指出控制性城市仍为地级市及以上层级城市[6]。也有学者有类似的看法,认为城市体系是以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7],全球城市网络的全球城市呈集聚分布,整个全球城市网络的分布围绕着全球城市(如东京、伦敦和纽约)呈分区域网络分布[8],这些都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结构与扁平化结构共存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与现阶段我国特大城市多中心格局出现的变化特征也较为相似。

1扁平化结构与极化结构的共生现象

目前,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已成为我国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应对各类城市问题的主要规划方式之一,如上海提出并推动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建设[9];北京规划建设了多个就业次中心,构筑了多中心格局[10];广州也正从“单中心圈层蔓延”的特大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中心有序的紧凑空间系统”[11]等。此外,杨俊宴等人从等级规模角度对城市多中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城市中心体系发展会经历“一主多副—两主多副—多主中心”结构阶段的演变[12],如南京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主多副”结构,主中心为新街口,副中心为河西、夫子庙和湖南路,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区和片区级中心[13](图1)。而在等级规模体系之下,其实际的服务体系却出现了等级体系模糊化的倾向。

1.1中心服务等级的扁平化与极化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南京为例,按等级体系选取了南京城市主中心(新街口)、副中心(夫子庙)及片区级中心(万达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