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建设逐渐转向增存并行的城市经营。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传统产业衰落后的老旧社区为对象,剖析“产业导向”模式的传统社区更新的症结,通过厦门与台北社区营造实践的对比,提出“社群导向”的传统社区微更新的重要价值;以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以年轻社群的聚集为引擎,通过中介者的参与式介入,拓展社群与社区网络,引导社区产业不断生长与发展,探索“社群导向”下传统社区共同缔造的创新模式与微更新的行动规划策略。 [关键词] 传统社区;微更新;社群导向;共同体;年轻社群;中介者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2-0037-05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左进,孟蕾,李晨,等.以年轻社群为导向的传统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8(2):37-41.
Young Community Oriented Micro-renewal Action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Community/Zuo Jin, Meng Lei, Li Chen, Qiu Shuang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China’s cities are transforming from construction to management. As the basic unit of urban governance, communiti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urban renewal. The paper take the old communities after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s the objec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dustry oriented” model. By comparing the practice of Xiamen and Taipei,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ommunity oriented, takes the community as the target, the young community as the engine, the mediator as the intervening mode, guid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lores a community oriented model and micro-renewal strateg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mmunity, Micro-renewal, Community oriented, Community, Young community, Mediator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逐步由增量扩张的主导方式向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同步结合的战略转变,城市发展逐渐向社区更新、小尺度渐进的方向转变[1]。目前学界已有许多从空间、文化和产业等角度着手的社区微更新研究,如以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为突破口,推动建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升和社区成员的情感融合,将居民的社区建设成为一个有场所认同感、有人文关怀的“大家庭”[2];将文化创意应用到社区文化建设中,通过地方文化、传统工艺产业文化的再生和应用,以生活美学创意带动社区产业转型[3];通过提升产业等措施,推动社区的全面改造,强化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建立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的社区营造模式[4]。基于文化、旅游、商业和创意等多元功能的视角,将一批老旧社区建设成为“百姓宜居区、文化展示区和都市旅游区”[5]。 随着“退二进三”“退二优三”发展政策的推进,工业生产从中心城区逐步外迁,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厂房、货运港口码头等逐渐被废弃,原有的依托工业生产所建立的社区网络逐步瓦解。在此背景下,产业衰落后的传统社区往往面临如下的困境:产业类型混杂低端,社区居民收入微薄;房屋产权错综复杂,社区更新严重迟滞;环境设施亟待改善,社区人文环境亟待保护。 2017年1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15个城市的老旧社区改造试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应用“共同缔造”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6]。产业衰落后的传统社区往往居住、商业和产业功能混合,如厦门沙坡尾社区中的港、场、街、坊四大片区涵盖了环境空间、工业建筑、传统商业街和老旧生活社区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图1),其“高值低价”的闲置空间(以工业厂房为主,也包括空置的公房、住宅等)为传统社区微更新提供了重要的低成本空间载体,同时复合的社区人群与空间环境、优良的区位条件等也为社区活力的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本文以传统产业外迁后的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产业导向”模式下传统社区更新的症结,通过台北玖楼、南机拌饭与厦门沙坡尾等多个社区营造实践的对比,提出在“社群导向”下,以“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以年轻社群的活力聚集为引擎,通过中介者的参与式介入,不断拓展社群与社区网络;其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社区产业不断生长与发展,促进中介者、社群与社区居民等多角色的互惠与相互转化;最后探索传统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规划路径与策略,研究“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传统社区有机更新的创新模式。
1陷阱与突围
1.1陷阱:“产业导向”的传统社区更新 以往针对传统产业衰落后的老旧社区更新实践多以“产业导入带动社区发展”,通过对社区的历史、区位和现状条件的分析,确定引入的产业类别,以此作为传统社区更新的落脚点。在以往的探索中多是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营造融合[7]、基于社区深厚的文化底 |